推行审判专业化多元化解决职业打假纠纷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讯员吴明慧) 近日,房山法院召开“涉职业打假的攻守战暨《食品安全法(2015)》实施一周年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就该院关于食品消费纠纷的相关审判工作进行介绍,同时选取典型案例予以通报。

  自《食品安全法(2015)》实施后,涉食品消费案件显现出新特点、新模式。房山法院本着边审判、边调研、边预警的工作理念,深入研究法律适用,悉心梳理案件特点,及时总结审判经验。据房山法院副院长佟淑介绍,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该院审理的涉食品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从争诉主体来看,案件全部涉及“职业打假”,全部要求生产经营者10倍赔偿。职业打假人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形成模式,诉讼内容也形成了相应模式。例如职业打假人并未受到实际损失、并不以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提起诉讼,多以商品包装不符合国家标准为由要求10倍赔偿。面对职业打假人的“全面进攻”,经营者出具司法鉴定意见,证明销售的同批次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商品包装、标识等属于标签瑕疵。

  面对新的审判形势,佟淑指出,房山法院坚持推进审判专业化,培养此类案件专家型法官,同时引入专业陪审员,提高审判效率;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增强与本辖区消费者维权组织、工商行政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与社会调解力量产生合力,积极化解涉消费者维权纠纷,提高该院审判质效;加强法治宣传,并向涉案商场、协会等组织发送司法建议函,就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提高其法治意识,帮助其规范生产、销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