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网贷宜规范不应“棒杀”
网贷辐射校园,由此引发的极端事件备受社会关注。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今年3月9日,郑州一21岁大学生,因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因该学生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贷款,该款是否应由28名同学承担引发纠纷,通过律师和网贷平台协商后,网贷平台最终免除还贷责任。随着开学季来临,教育部门和银监部门已开始在高校建立网贷预警机制,以评估校园不良网贷风险。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网贷平台成为校园贷的主流,具有方便、快捷以及门槛低等特质,使得“囊中羞涩”却有物质需求的大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得贷款。但校园网贷发展过快,缺乏规范性管理,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包括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而“跳楼”和“裸条”等极端事件,更是将行业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校园网贷平台处于草莽竞争阶段,急于拓展市场,圈占用户,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规则,对大学生的资格审查、贷款用途和额度,都没有严密的监控流程,导致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校园网贷需要借此机会,停止激进扩张的步伐,反思违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应走规范化管理之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筛选信用度较高的大学生,引导学生合理贷款消费,以避免因行业无序竞争,最终遭到监管层“棒杀”的恶果。
大学生和家长、公众也要理性看待校园网贷,不因极端事件发生而否定校园网贷的意义,需要看到和接受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需求。同时,大学生也要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了解金融贷款的利弊,根据实际需求与承受能力合理借贷,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不要陷入金融贷款的高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