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模式”破解禁毒“三大难题”

  2016517日,云南省第四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会议在德宏召开。云南省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会上高度强调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要性,并庄严承诺:“到2020年,云南省要实现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目标。”

  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胡明朗高度评价了德宏在禁毒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绩,他提出:希望云南在推进禁毒斗争上谋新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遏制毒品来源上下功夫;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在减少毒品需求上求突破;重在基层、强化保障,在打牢禁毒基础上谋发展,推动禁毒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这样一个重大的会议在边远的德宏召开,而且有省委书记及国家禁毒委高级官员莅临会场并发表讲话,让人不禁思考:德宏在禁毒战争中到底有何突出战绩?破解禁毒棘手的“三大难题”有何对策?为此,记者深入德宏做了调查。

第一难:

毒源在国外打击难——多管齐下

  德宏位于云南省西部,三面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503.8公里。由于边境线长且无天然屏障,毒源难以发现,曾一度成为国外毒品过境与消费的重灾区。所以,德宏是云南省禁毒战争的主战场,在云南省乃至中国的禁毒防艾大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

  记者从德宏公安局了解到,为了掐断毒源,近5年来,德宏州公安局花大力气先后与缅甸军、政、警和地方民族武装开展禁毒会谈会晤182次,组织开展中缅边境联合扫毒行动129次,成功抓获公安部、省公安厅列捕毒枭、毒贩28名。2015年成功捣毁境外毒品加工厂和囤积点各1个,分别缴获冰毒873.37公斤和141.98公斤。另外,在德宏公安局的积极推动下,缅甸克钦独立组织发动群众组成志愿铲毒队在缅政府控制区内铲除了约6万亩罂粟;并全面启动境外木姐橡胶种植示范区和克钦邦卡牙农业培训示范区两个替代示范园区建设。共有23家企业在缅甸境内开展替代经济项目,种植香蕉、甘蔗、橡胶等农经作物面积43.16万亩。

  为切断违法犯罪通道,德宏公安局自2011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以木康和梁河边防检查站为主的双向查缉工作,“查、堵、截、缉”等多种方法齐头并进。为遏制贩毒分子绕开木康和梁河边防检查站进行走私贩毒活动,德宏公安局自2011年在州内主要绕关避卡贩毒通道,组织优势警力,开展由各县(市)分管局领导、边防大队及禁毒大队领导任“路长”,以局领导或大队领导姓名命名整治线路11条,有力打击了绕关避卡贩毒活动。

第二难:

又吸又贩收戒难——见招拆招

  据德宏公安局禁毒官员介绍,“老弱病残”、又吸又贩特殊吸贩毒人员是复吸、零星贩毒和滋生新吸毒人员、艾滋病人员的主要源头,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难以取得实效,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这部分人如果继续任其流散于社会,必将滋生新的吸毒人员和艾滋病人员,又引发新的吸毒高潮,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新的《禁毒法》出台后,云南省针对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病人、受害者的“三重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指导思想,戒毒治疗、心理康复、行为干预、就业扶持多管齐下,充分运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建立了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积极教育挽救吸毒人员。

  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又有新《禁毒法》托底,德宏就决定巧使妙计,对症下药,以“四两拨千斤”之法破解。为此,德宏针对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特殊问题,率先在全省启动自治州立法程序,修订《德宏州禁毒条例》,制定《德宏州艾滋病防治条例》,《德宏州禁毒条例》经省人大批准,已于今年61日颁布实施,特殊群体吸毒人员管理难的问题得到破解。同时,在5个县市成立了正科级的社区戒毒康复关爱中心,已集中救助关爱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弱病残以及外籍和国籍不明吸毒人员3996人次。

  记者在芒市戒毒康复关爱中心(下称关爱中心)看到,简易的办公区里,彩电、卡拉OK、乒乓球桌、修建篮球场、太阳能等一应俱全,还配备了吉他、笛子等一些乐器和体育健身设备,为丰富学员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关爱中心主任王淑娟介绍:关爱中心于201212月开始启动,就从公安、政法、卫生等单位抽调了29人充实管理队伍。目前,关爱监室已经建成8间,每间有床位12个,能容纳、照顾96名“老弱病残”的吸毒人员。

  “被关爱学员大部分都有较长的吸毒史,心理、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给予他们特殊关爱,引导他们走上生活的正轨、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是中心的工作重点。”工作人员说。

第三难:

“最后一公里”回归难——授之以渔

  专家指出,戒毒不仅是一个生理脱毒的过程,更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身心康复、逐步回归社会的过程。

  戒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复吸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生活上缺少衣食、精神上缺少关爱、制度上缺少服务管理是降低他们拒毒能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禁毒战争制胜的“最后一公里”崎岖山路。

  吸毒者就像一些暗夜里疲惫不堪的行人,需要指明道路的火炬,需要的是温暖的手和真诚的关爱。“科学戒治”乃是保障强戒人员出所后正常工作生活和保持操守的基础。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最后援之以业,是德宏破解“最后一公里”的“杀手锏”。

  鉴于此,德宏州委、州政府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建立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戒毒康复“幸福家园”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教育挽救、技能培训、服务管理”为体系的戒毒康复新机制。

  5年来,德宏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配合,举办了28期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培训5000余人次。建立就业安置基地(点)35个。依托州戒毒康复“幸福家园”社区和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点,共安置就业戒毒康复人员21145人次(含务农),部分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成为基层致富带头人,涌现出以芒市勐焕街道办事处胶林社区为代表的一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教安置先进典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胶林社区通过固牢基层党建、深化党员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实际制定了胶林社戒社康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建立了社区干部亲自抓,社区民警、专干具体抓,帮教小组全力抓和家属积极配合抓的“四抓”工作措施,从而形成“预防、发现、管控、帮扶、安置”五位一体的社会化戒毒康复工作机制。

  及时发现和管控吸毒人员,是社戒社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社区“两委”每年组织辖区内1655岁重点人群进行尿检普查,破解了发现难的问题。社区紧密与公安机关、戒毒所取得联系,工作环环相扣,并与本人签订《社戒社康协议书》,提前启动管控帮扶流程,破解了衔接难的问题。同时,为方便管理,社区将28个居民小组划分为6个网格,配备1名专管员、6名网格信息员,对吸毒人员进行网格服务管理。确保管控到位,服务不留死角,破解了管控难的问题。另外,暖心化服务帮扶,是胶林社区禁毒工作的法宝。社区通过帮思想、帮生活、帮就业“三帮”和感化式、动态式、跟踪式及超前式“四式”措施,破解了戒毒康复“最后一公里”回归难的问题。

  5年来,胶林社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10%13%,未发生一起由涉毒人员滋事和引发的案(事)件。

“德宏模式”对全国禁毒工作的启发

  2012年底,云南省禁毒委在德宏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德宏模式”开始广为人知,并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政协民革中央调研组到德宏调研后指出,德宏的禁毒防艾工作是为全中国守卫禁毒防线,许多公安干警和干部群众的牺牲奉献,是对中国人民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他们在禁毒防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对国家、对全中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了德宏各级党委、政府很强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理应得到鼓励和嘉奖。

  调研组认为,德宏的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主要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农村和低学历人口中间,这一事实表明,只有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边疆各民族人民的教育程度,提高各民族同胞的文化生活质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各民族同胞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才能更加有效地禁毒防艾。

  记者了解到,禁毒防艾的“德宏模式”自2012年逐渐推广后,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单位组队到德宏参观考察,业内称为“西天取经”。

  德宏作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禁毒防艾工作有着其特殊性,不仅仅要把毒品拒之于国门之外,还需要努力消除境外毒源,对下一步做好全州的禁毒防艾工作,德宏仍面临着种种困难。

  “德宏禁毒防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党全社会一起动手,凝聚各方力量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努力打赢第四轮禁毒防艾的人民战争。”面对新形势下的禁毒防艾工作,德宏州禁毒委主任、州公安局局长余其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