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扎实推进平安法治鹰潭建设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勇 □熊万胜 叶海龙) 2015年,江西省鹰潭市在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综治先进市的基础上,以和谐鹰潭建设为目标,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动力,紧紧围绕“三大任务”,扎实推进“三大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和谐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着力预防化解矛盾

社会风险管控更加扎实

  该市坚持源头预防、事中管控和末端处置相结合,牢牢把握综治工作主动权,打好维稳工作主动仗,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以改善和保障民生有效减少社会矛盾。该市投入29.2亿元,全力推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惠民工程75件民生实事,同时,组织34000多人次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听民声、摸民意、解民忧,为民办实事4429件,化解矛盾纠纷1000多起,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以规范行政行为和稳评工作有效预防社会矛盾。该市制定系列文件,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行政诉讼等群众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并坚持将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实施的刚性门槛和前置程序。

  以健全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在健全市、县、乡、村、组“五位一体”排调网络和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十大领域突出矛盾纠纷调处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村乡镇“六位一体”、城市社区“八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第三方化解处理矛盾纠纷和律师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平台,推动形成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多元化“大排调”体系。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涉稳问题,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和定期调度、每月交账的运行机制。据统计,该市“老大难”信访积案化解成功率达91.3%,重复访、越级访同比分别下降26.8%41.2%

  以风险管控和底线思维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行涉稳问题和维稳形势定期研判,做到周排查、旬研判,超前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问题120个;组织开展集中化解活动,全面落实领导包案、定期调度、跟踪督办。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开展实战演练,有效预防和制止矛盾升级、演变。

强化治安立体防控

社会公共秩序更加安定

  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始终以提升公众安全感为目标,坚持严打、严防、严管多措并举,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据介绍,该市深入开展“反盗窃”、查禁“黄赌毒”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严重违法犯罪,有效遏制刑事案件高发势头;以推进公共社会面、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乡镇和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网络等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落实公安民警定时分片包街道、包社区、包路段巡防机制,实行“1N”社区警务管理模式和网格化、动态化、流动式巡防,集中部署开展缉枪治爆和危爆物品、寄递物流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大力推进法治建设

法治崇尚氛围更加浓厚

  该市紧紧围绕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大重点任务,大力推进法治鹰潭建设。

  全面系统部署法治建设工作。制定《关于全面推进法治鹰潭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鹰潭建设的框架、思路、目标、举措,明确了257项工作任务;制定了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和2015年工作要点及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确定了年度十大方面148小项重点工作,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并列入“8+1”重点工作项目进行督察推进。

  突出重点落实法治建设任务。一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制定《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政法机关抓住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细化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流程等,政法机关接待涉法涉诉信访同比下降52.3%。三是加强执法司法监督管理。以上级交办、社会关注、涉法涉诉上访等案件为重点,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案件督办、案件评查、实地调查等活动,推动解决执法司法领域“六难三案”等突出问题,执法司法公信力得到提升。四是创优执法司法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稳妥推进执法司法体制改革。整合市场监管、检验检测、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等综合执法力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和司法救助制度,实施“轻案快办”机制试点,实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管辖,全面实施涉法涉诉信访、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组织律师参与接访、化解与代理信访案件,有效保证了执法司法权依法规范行使。

  努力培育全民法治意识。完善各级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对全市县级干部进行法治轮训,对执法司法人员开展分类专题培训。通过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培养法律“明白人”、组织开展“法律六进”、法治征文等系列活动,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全市所辖县区均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县(市、区)”。

创新综治制度机制

社会治理水平更加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该市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为着力点,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取得实效。

  实行政法部门和政法干警定期走访、驻点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严厉打击强揽工程、阻挠施工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治理“以闹取利”行为,坚持畅通诉求渠道、保障合法权益与抵制无理要求、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依法处理医疗纠纷17起、调处重大交通事故纠纷64起。依法打击处理赴京去省非正常上访,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赴京去省非正常上访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推动形成依法治理非访合力。依法实施治安拘留70人次、刑事拘留14人次,赴京非访同比下降34.3%,非访量始终处于全省后三位,连续四年保持全国两会期间赴京非访“零”登记。依法治理治安重点地区,先后对28个治安重点地区采取明确整治对策、整治时限及整治责任人的措施进行整治。

  坚持对重点特殊人群实行常态化排查、精细化管理服务:对治安重点人员、吸毒人员等,落实管理措施。对服刑、强戒人员开辟帮教新渠道,建设5个远程会见中心,与全省21个监狱、戒毒所实现无缝对接,全市498名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率达100%,无一重新违法犯罪;对社区矫正人员,全部实行GPS定位监管,全市700名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全部实行集中收治管控和有奖监护;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送入“阳光学校(班级)”进行法治教育、技能培训和行为矫治,有效减少了社会危害。

  在城镇44个社区全面建设、使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在33个乡镇推广使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网运用,有效实现了对各类人群情况明、底数清和“以房查人、以网管人”;视频监控“天网”“地网”、治安智能卡口、物联网防盗系统、综治信息系统等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坚持立足长治久安

平安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该市坚持强基层、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夯实平安鹰潭建设基层基础。

  加强基层综治工作标准化建设。在全市44个乡镇(街办)和300多个村(社区),高标准建设综治办公场所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站、点),完善了4000余个基层综治组织;增加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力45.7%,建成社区、乡村、驻企警务室167个,配备社区民警173名;设立派驻检察室12个,确定巡回审判点11个、开展巡回审判180次,确保了基层综治工作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办事。充分发挥3000多个村(居)民事务理事会、1.6万多名理事会成员和楼(栋、单元)长在综治维稳中的应有作用,筑牢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全面建设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配备工作人员2773名,健全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五联五统”工作机制。

  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城市社区按每300-500户、乡镇以自然村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全市共划分村(社区)网格3689个,配备网格管理员5590名,实行定格定人定责,重点网格配备管理员、信息员、调解员、巡防员、警员、督导员及党员干部服务队、社区义工队、志愿服务队等“六员三队”,全市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

  深入推进基层行业平安创建。分类制定基层、行业平安创建标准和考评、命名、表彰办法,分别明确创建牵头责任单位,组织市、县近500个综治责任单位与44个乡镇(街道)、434个村(社区)挂钩结对,打造平安建设精品社区、精品线路,推动平安创建上档次、上水平。以创建“六零”社区为目标,一大批社区和单位实现零犯罪、零发案、零事故、零上访、零邪教、零矛盾上交。

  加强平安建设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并通过手机报、微信群、编发短信、开设专栏、悬挂标语、送文艺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平安建设目的意义。同时,成立涉法舆情引导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举办网络评论员专题培训班,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涉法舆情,为推进平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