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个市级综治中心在扬州运行

让百姓“心病”有人解

  本报讯(记者顾娟 □时婷婷 通讯员窦广平) 如胶似漆的小夫妻突然闹起了离婚,原因竟是孩子到底姓啥的问题。经过乡村调解员的沟通,问题终于解决了。类似于这样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扬州市发生。近日,江苏省首个市级综治中心在扬州正式运行后,“社会末梢治理”疏通了群众怨气,让“心病”有了人解。

  钱某和张某结婚后,两人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可是却在生育了一儿一女后,出现了矛盾并不断升级。原来,两人的女儿随父姓张,儿子随母姓钱。而张某却要求儿子也要随父姓,因此双方发生纠纷,钱某一气之下提出离婚诉讼,随后张某便向调解员求援。乡村调解员了解情况后,多次进行沟通,打破僵局,提出了解决方案,让女儿随母姓,儿子随父姓,夫妻两人重归于好。

  扬州市政法委副书记徐闽介绍,自2002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已连续14年出台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一号文件”,着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环保等民生问题,平衡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畅通群众权益诉求的渠道;实现了全市所有基层社区(村)1028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的全覆盖;选树培植调解能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大量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的“鸡毛蒜皮”小事及时就地解决。

  为此,今年,扬州市还在全省范围内首创建设了市级综治法治指导协调中心,形成了完善的综治“四级平台”体系,实现了“社会末梢治理”的纵向指挥、横向协调的功能,分级化解权益矛盾。

  对于“广普类”的小型矛盾纠纷,基层社区(村)调解委员会和个人品牌调解员会进行理性智慧处置;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覆盖全市的医疗、劳资、交通、拆迁、环保等“五大专业调解组织”就会发挥重要作用,“问诊”剖析,阐理明义,平息当事人心中的怨气和纠结,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同时,市级综治中心对全市社会稳定情况按照“蓝、绿、黄、橙、红”进行了五色预警,对维稳工作实行了五级响应,一旦遇到重大涉稳突发事件,则会按照“成立指挥部、启动资源共享、专家库人员到位、前后方联动研判发布处置指令”的五步工作法快速处置。

  “目前,市级综治中心已经对县乡镇三级综治平台进行了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巡查指导,起到了对涉稳信息进行研判,对综治信息进行整理,对应急情况进行协调,对突发事件处理提出意见的作用。目前每天有近2000条信息会传送到市级综治中心的平台上,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社会治理。我们建设市级综治平台,不仅努力消除了社会治理和服务的盲区死角,更全面提升了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徐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