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建设亮点频现

  523日,在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建设暨第六届司法行政开放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司法局主要处室领导向媒体全面介绍了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建设情况。

  整个发布过程中,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建设可圈可点,不乏亮点。

  

抓好两类重点普法对象

  

  自“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北京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的调查显示:宪法法律权威显著树立,市民法律素养明显提升,法治实践活动扎实有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得到有效加强。

  期间,在北京市司法行政工作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流动人口、村(社区)居民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普法对象。

  不过在接下来的5年,普法重点对象将更加突出。北京市司法局法制宣传处副处长赵菁介绍,下一个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抓好两类重点普法对象。一是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方面,将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着力建设年度考核述法和任前考法两项制度;二是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北京提出要着力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

  之所以要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作为下一个五年的两类重点普法对象抓好,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孙超美解释说,这是根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最终确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为重点普法对象。孙超美说,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而法治政府的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关键在于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他们在当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抓关键少数符合中央的要求,也符合现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至于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七五”普法期间,国家将要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目前正在酝酿过程中,已经修改过几稿,即将颁布。就是要解决青少年在课堂、考试、教学、课外、团会、班会、队会的法治教育要求,保证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打好基础,所以将青少年列为所有普法对象中的重点。

  

“顾讲询调训”五字服务内容

  

  “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已经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的全覆盖。”北京市司法局律师综合处处长高鹏表示。

  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要求,北京市司法局开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市16个区6878个村居全部建立了“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的全覆盖,政府主导、律师参与、城乡居民受益、可持续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据了解,村居法律顾问重在突出公益性,律师事务所指派优秀律师每个月至少到村居服务1次,围绕村居委会公共管理和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法律问题开展公益法律服务。

  而主要的服务内容又被时司法局总结提炼为“顾讲询调训”五个字。

  “顾”是指服务村居,担任法律顾问;“讲”是指现场讲法,开展法治宣传;“询”是指答疑释法,提供法律咨询;“调”是指调解析法,化解矛盾纠纷;“训”是指培训明法,提升能力素质。

  两年来,村居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余万人次,举办法制讲座10000余场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40余万份,代写法律文书11000余份,参与纠纷调解19000余次,对调解员等人员开展培训260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万余件,帮助村(居)委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9000余件,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9000余条。

  高鹏认为,政府主导、律师参与的村居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一项真正有利于民生的举措,已经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欢迎。

  

特色品牌调解室初见成效

  

  自2011年以来,北京市司法局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市积极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调解工作能力强、调解工作业绩突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品牌调解室。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品牌调解室47家。

  北京市司法局基层工作处副处长杨健介绍,在加强人民调解品牌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上,市司法局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孵化特色品牌调解室,明确了行政副中心建设调解工作室、首都新机场建设调解工作室、高碑店文化产业调解工作室、百里山水画廊调解工作室、新发地市场调解工作室、学院路律师调解工作室、孙长龙调解工作室、许顺调解工作室等8家调解室为“培育孵化特色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在各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诸如行政副中心建设调解工作室调解员深入到现场第一线,实地调解通州潞域城镇棚户改造工程带来的矛盾纠纷,最终调解疑难矛盾纠纷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书64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得到了潞城镇上下的一致认可。

  如今,8家特色调解室共参与调解了矛盾纠纷560余件,其中达成书面协议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7%,接受法律咨询21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出具合同审核意见150余次。

  其次是鼓励创立以个人或者团队命名的基层调解室。如朝阳区焦律师调解室、朝阳区任建友调解室、东城区“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平谷区“疑难纠纷评理团”、密云区太师屯镇“说事儿评理”中心、东城区“家和万事兴”调解之家等,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基层村居人民调解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

  最后是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优势,有效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市司法局先后在物业、劳动争议、消费、医疗、互联网等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或行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打造一批行业专业调解工作品牌。如成立于2011年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至今已成功调解了6924起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6.59%,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人民法院缓解了医疗诉讼压力。

  

12348服务专线升级

  

  到今年10月,北京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将升级为“12348”法律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还将新加入微信咨询功能。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郑惠云介绍,“12348”法律服务专线于1999615日开通,是由司法部批准、北京市司法行政部门设立和管理的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其主要职能是以电话、网络等形式向群众提供专业、高效、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自开通以来,“12348”法律服务专线共接待来电咨询194万人次,北京市法律援助网“在线咨询”栏目解答网民法律问题4万余个,在构建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社会矛盾激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近几年,由于专线的咨询量逐步增大,在使用“12348”专线平台过程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如呼转不成功、通话质量差、掉线等等,影响了专线的服务质量。

  郑惠云说,在这种情况下,2015年底,市法援中心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正式向上级申报并积极推动 “12348”法律咨询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工作。

  建成后的“12348”法律咨询综合服务平台总容量为36个坐席。市民可通过“12348”热线、北京市法律援助网“在线咨询”栏目、“北京法援”微信公众号三种途径获得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北京法援”微信公众号开通后将实现法律援助信息推送、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预约申请等功能,进一步满足网民特别是手机用户的法律咨询需求。

  郑惠云介绍,该平台升级之后,综合的服务平台能自动将热线分给空闲的律师坐席,市民遇到占线也不需要重新拨号,通话效果也更好。今后,律师们将集中在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坐班,提供实时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