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卡押金不得高于成本”应制度化
不少市民一直有疑问,办理北京市政一卡通收取20元押金是否合理?近日,办公交IC卡收押金被指涉嫌滥收费。国家工商总局发出公告,从4月起至10月,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其中,IC卡工本费高于成本将重点调查。(4月10日《新京报》)
从鼓励使用者注意爱护IC卡,减少资源浪费的角度来看,公交等行业IC卡适当收取押金,可以理解。2001年原国家计委等部门下发的《集成电路卡应用和收费管理办法》对此也有规定:“为控制发行费用,可以按一定标准收取押金,押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不过,该办法颁布15年来,迄今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对此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一定标准”语焉不详,导致押金收费乱象重重。
押金太高,是最受公众诟病的问题。有调查显示,IC卡制作,超百万购买量的一张卡的成本在2元到4元,出厂价格是7元左右,然而,目前各地公交IC卡押金动辄二三十元,高的四五十元。标准太乱,则是押金收费给公众的第二个印象。北京一卡通和济南公交IC卡中标的是同一家厂商,但两地押金标准分别是20元和10元。有网友戏言:“北京的一卡通卡比济南的贵一倍,那是因为北京的物价水平更高呗!”
押金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汇聚起来数目惊人。据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数据,全国有4.2亿多张正在使用的城市公交IC卡。以每张卡收取10元押金的最低数额计算,全国公交卡逾42亿元押金。如果存入余额宝,1年利息可达上亿元。更重要的是,这笔巨款并非一直安静地躺在专用账户上“沉睡”,其中一部分押金以“运营”“折旧”等名义被腾转挪移甚至扣光,最终悄然落入公交卡公司的腰包。
早在前些年,就有市民向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司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甚至诉诸法庭,要求公开IC卡成本明细、押金及利息去向。一卡通公司却称,IC卡成本资料属于企业商业秘密,没有义务予以提供。成本缺乏公开透明,给了有关方面投机取巧的空间。根据《集成电路卡应用和收费管理办法》,不单独收费的IC卡,因丢失、损坏等原因要求补发的,可按照工本费向用户收取费用。但事实上,北京市民补办新卡时,不能退还20元押金。由于不知重新制作一张新卡的成本究竟是什么,许多20元押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打了水漂。
如今,国家工商总局剑指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直言“收取明显高于成本价的工本费或押金属违法行为”,无疑是一种理性纠偏。一码归一码,IC卡押金就应该根据成本而定,制作一张卡多少钱就收多少,所谓的其他“运营成本”就应属企业自负盈亏,不能借机乱收费转嫁给消费者。
在期待工商部门专项执法行动的同时,更希望各地能够尽早出台IC卡押金管理办法,将“押金不得高于成本”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并要求公用企业向社会公开成本。公用企业提供的是基础公用产品或公共服务,事关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公众有权知道手中的IC卡成本究竟是多少,同时也便于对企业的收费行为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