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计划生育”
我国古代的“计划生育”,主流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种人口政策在西周的时候就开始推行了。周代的人口政策被称为“保息”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保息”的六项措施的第一项“慈幼”与计划生育关系最密切,“慈幼,谓爱幼少也,产子三人与之母,二人与之饩。”意思是说,生3个孩子的,享受公费奶妈;生了两个孩子的,送给牲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鼓励生育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群雄争霸、战火纷飞,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都积极增加人口,除了抢其他国家的人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鼓励自己的子民多生、快生。
春秋末期,在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战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了重振国威、报仇雪恨,采取了一系列强国强军的政策,鼓励生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越国当时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孕妇生产时由政府安排的产婆助产,费用自然是由政府承担。如果生的是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两个孩子,有免费的保姆;生了3个孩子,有免费的奶妈。
唐代同样鼓励生育。唐太宗曾经为此专门下旨,让负责官员们搞好计生工作,鼓励老百姓及时结婚,别耽误了生娃。老百姓家里穷娶不起媳妇怎么办呢?有钱的人做做善事,捐款赞助一下吧!官员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政策贯彻执行得怎么样,就体现在你辖区内人口增长上,这可是政绩考核的指标。
虽然我国古代人口政策的主流是鼓励生育,可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仍然不乏一些有识之士,针对人口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最早看到“人不仅有两只手,还有一张嘴”的问题的人应该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说过这样的话,“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老子生五个儿子,儿子又生五个孙子,三代同堂,老子还健在,膝下就有子孙三十,加上女性人口,又得翻番。狼多肉少,工作更累了,收入反而更少了,生活水平更低了。这真是朴素的逻辑,简单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