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学生撑起 一片蔚蓝的天空
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协调联动,努力打造民主、法制、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学生也随之增多。留守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青少年犯罪逐步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留守学生犯罪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就是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所在。
拥有100多万人的魏县既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的流动人口比较多,留守学生也较全国平均数要高。据调查,魏县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高达80%之多,县城小学留守学生高达50%、初中学校留守学生也达到了30%。
留守学生多由祖父母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学生群体中最为突出。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学生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学生“亲情缺位”,孩子父母的亲情虽然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家不离爱”,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应积极探索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与途径,并拓宽帮扶渠道,使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从社会层面来说,各社区中心应建立留守学生活动中心,给孩子成长创造一条绿色通道;相关职能部门应成立留守学生关爱救助中心,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常态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还乡创业,让留守学生缺失的“爱”回归;尽快完善并落实进城务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成立留守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从家庭层面来说,根据权威调查,57.2%的留守学生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学生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学生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导致孩子亲情及启蒙教育缺失;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一般都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带孩子,再加上幼儿园、小学老师大部分都是女教师,导致女孩教育溺爱化、男孩教育女性化。同时,大部分留守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怨恨父母心理。
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家“三农”好政策,学习一技之长,还乡务工、创业或发展高效农业,这样既可以照顾家庭孩子,又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即使不能及时还乡,也应多和孩子联系沟通,经常回来多陪陪孩子,同时,应该多联系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从学校层面来说,应成立留守学生之家及组织机构,全面实施帮扶;出台帮扶救助机制,和考核、评优评模挂钩,以激励教师关爱留守学生,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心理情感援助;对出现重大疾病或发生天灾人祸的,提供爱心捐助;拓宽救助渠道,校内外结合,开展法律援助。定期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做好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留守学生的法律意识;开展法律行为援助,帮助留守学生度过犯罪危险期;拓宽帮扶渠道,校企结合,为留守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联系社会、经济成功人士,以其人生成功经历激发留守学生的斗志与自信心,同时,为留守学生提供经济援助。
从教师层面来说,留守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老师的工作更为复杂,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在学习上帮扶,解决留守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留守学生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而且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更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要求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帮扶。
其次,在生活上帮扶,解决留守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留守学生生活自理和自控能力普遍较差,针对留守学生在校的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使我们真正成为“爱心妈妈”,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第三,在心理情感上援助,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给予情感援助。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更要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第四,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以班为单位,对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第五,建立“留守学生”家长联系机制。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学生”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同时,给留守学生增设一些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协调联动,努力打造民主、法制、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