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江:不停奔跑的执行法官
当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吕江“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获得这个荣誉,这位执行法官正在出差的路上。当他通过朋友圈知道这个喜讯的时候,有些羞涩,“所有的执行法官都和我一样辛苦,都应该是先进。”吕江说。
吕江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执行一庭副庭长,从1994年到西城法院工作起,至今已在法院工作了22个年头,先后在刑庭、民庭工作过,2005年开始从事执行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这个平凡的岗位。
多年来,吕江每年成功执结的案件数量一直位于全市执行系统前列,年最高结案数达760余件,标的到位率超80%,并实现了常年“零上访”“无投诉”,先后获得两次全国先进法官、三次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北京市先进法官称号,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质量标兵、办案能手等荣誉。
“慧眼”识人巧执行
“执行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吕江对记者说,这些年,和被执行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对接下来的执行工作如何开展也有了大致的方向。
执行工作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债权债务的清偿,特别是赡养费、抚养费的执行,往往带着当事人之间的情绪。处置不当的话,执行既不到位又会引起新的矛盾。
在吕江法官执行的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中,申请人是一名即将中考的孩子,他的母亲张某代他向生父提出2800元的抚养费。被执行人刘某被传唤到法院时,情绪非常激动,见吕江法官的第一句话就是:“法官,我没钱,你拘留我吧。”
吕江没有直接跟他谈案子的事情,而是给他倒了杯水,聊起了家常。通过聊天,孩子父亲的情绪慢慢缓和,并吐露了自己的实际困难。
吕江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吕江的劝说下,他坦言对前妻带孩子不易的理解,答应执行。没想到第二天刘某只带了2600元,张某与刘某为了200元的差额争执不休。
看着双方的无奈,吕江决定自己拿出200元给孩子,填补案款差额。同时要求孩子的父亲写下保证书,今后按时将抚养费交给孩子。
事后张某对吕江承认自己是气不过刘某的小气才导致200元的争吵,后来看到法官这么“仗义”为自己的孩子掏钱,也意识到不应该较真。过了几天张某特意将200元归还给吕江。
几个月后,吕江打电话询问了张某,了解到孩子每月都能按时收到抚养费,心里终于踏实了。“执行抚养费通常都会一部分、一段时间地执行,工作做到位不仅当事人受益,以后又省去了再次出现矛盾的可能。”吕江笑称,在带新同事工作的时候,他也将这些“招数”告诉他们,以便工作的开展。
“解读”判决让执行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法律法规也逐渐修订变化。如何理解判决,也成了执行法官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吕江说特别是有些执行很有讲究。
在一起名誉权纠纷的案件中,两位红学专家在某论坛上就红楼梦中某故事情节讨论争议,后来上升到人身攻击,互相谩骂。判决中确定两位专家要在论坛上互相道歉。
“怎么道歉、谁先谁后。”在判决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为此,吕江特意将两位当事人找到法院了解案件背后的缘由。
交谈中,吕江感受到双方对自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一个外行,根本不懂红学的艺术真谛。两人甚至为谁先谁后的问题在办公室内当场争吵起来。
为了平息双方的怒火,吕江耗费了一个上午终于让双方平静。中午12点多,吕江带着当事人来到图书阅览处,开启了两台电脑,亲眼监督两位专家将各自的道歉语言组织好,并指挥双方同一时间将道歉发到论坛上。
这个事件结束后,吕江深深感觉到对判决的解读直接关系到矛盾的解决,更坚定了学习的“与时俱进”,时常翻看最新的《执行规则》。
作为一名执行法官,吕江认为法官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案子本身,而要去整体关注案件背后的矛盾,才能真正案结事了,定纷止争。
在吕江办理的一起腾房案中,某医学专家江某申请执行刘某一家三口腾房,判决书判定刘某腾空房屋交还给江某,然而刘某却没有其他居住的地方,迟迟不能搬出。原来刘某因住在江某家中而耽误了自己申请购买房屋的时机,后来双方又发生了矛盾导致诉讼腾房。
了解到案子背后的故事,吕江为了实现江某的权益,积极与当地居委会联系,为刘某填写各种表格申请廉租房,然而廉租房的申请期限需要一年。这一年中,刘某无法腾房。江某十分不理解。然而吕江并没有因此气馁,多次与刘某和江某沟通解决。“最大地平衡、最大地实现申请人的权益。”
经过吕江的沟通,江某补偿了刘某的一些费用,以便刘某能租到其他的房子直到申请到廉租房,而江某也终于将房屋实际控制。“最贴心的法官”“平民法官”都是群众对吕江的最高赞誉、最大褒奖。
永远在路上的执行
在许多案件中,当事人不仅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还要求法官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正义。特别是在执行案件中,时间拖得越长,被执行人转移财产而带来的财产流失风险就越大,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也就越难实现。作为执行法官,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为当事人抢出时间。
吕江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推后1小时下班,将一些事务性、程序性工作放到这段时间处理,为集中处理当事人执行难题挤出大量时间。吕江的书记员小孙告诉记者:“吕老师每天都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这些年来,我几乎没有用过自己的办公室钥匙。”
工作时间的多付出也意味着要牺牲业余时间。2010年6月份,吕江的母亲检查出乳腺癌。在陪伴母亲住院、手术、化疗期间,他没耽误过一天工作,从医院出来,直接又回到单位加班。他连续多年放弃了年休假,全身心投入到执行工作中。
记者多次约访吕江都因为他在工作而不便见面。吕江的工作常态就是“在解决别人的事情”“在帮别人解决事情的路上”。吕江出差安排特别紧凑,通常都是上午找当事人谈话,坐下午的火车当晚到达目的地,紧接着第二天开始执行工作,“都是苦差。”吕江告诉记者,自己曾经用48个小时到达三地执行任务,回京后还感觉一直在“车上晃荡”。
多年的执行工作让吕江见识到了许多人最不堪的情况,也体会到各种人间冷暖。吕江最爱长跑,近几年多次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和全程马拉松比赛,他告诉记者,运动过后的大汗淋漓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在跑步的过程中让自己头脑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