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生班”也是一种教育软暴力
据桂林晚报消息,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就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最近网络上曝出广西桂林市永福县一个中心小学“学渣班”的新闻,引起了很多网民的关注。近日,永福县堡里乡一位家长反映:2015年秋季学期,堡里中心小学将该校和三多、拉木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按成绩划分,成绩最差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级。其中,最刺痛家长们神经的,是“学校把这个班分在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像是抛弃”。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主张“一视同仁”的,严厉禁止对于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但近年来,从绿领巾到红校服、从测智商到“差生班”,一系列教育领域的“惊世之举”,在一次次刺激公众神经的同时,不断提醒我们: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干什么?到底要干什么?目光所及,等级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在一些地方,高中学校分国家示范、省级重点、市级重点、非重点,现在分四、三、二、一星和没星;班级分强化(天才、精英、实验等等)班、普通班,或快班、慢班;学生分正式生、借读生……何止是高中,我们的幼儿教育也已经等级分明了。如果说在育人的问题上,体罚只是疼在身上,所谓的“差生班”就是一种教育“软暴力”,它会深深的伤到孩子们的心上,它比有形的拳脚相向更摧残人,更令人心寒。因为学生在无形之中,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损坏了学生的自尊心。“哀莫大于心死”,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那么这种软暴力就像埋藏在他们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当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到一定程度时,后果真的无法想象。
“差生”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可能为孩子们种下仇恨的种子,这样的教育软暴力实在令人担忧。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有用暴力消除等级、改变等级的传统。中国的教育者也都应该熟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接班人的。对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来说,绝不能走火入魔到这样教、这样评、这样对待学生的地步。
@乔志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银行都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有义务保护客户的利益。面对“1万元进去1700元出来”的典型案例,监管部门也应及时介入,一是要进行调查,二是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三是要排查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
@毕舸:蓝翔校长妻子孔素英能吃下“反家暴”螃蟹,成为首个反家暴维权的成功案例吗?这不仅关系到孔素英自身不再受到伤害,更指向着千千万万曾经或还在忍受家暴的受害者,能否举起更强有力的司法盾牌向家庭暴力说“不”,其权利是否能得到完善及时的综合救济。
@邓海建:带薪假落实不好,就换个名堂希望在别的假日上开口子,实在是缘木求鱼。一来,地方假不是带薪假的“安慰奖”,这是两个属性不一样的概念,不存在代偿关系;二来,这么多年的带薪假落实不好,已经形成“恶示范”,若不刮骨疗伤,实在积重难返。
@桂全宝:发展电商,市委书记责任在肩义不容辞,但是万不可舍本逐末亲自开店站台吆喝。请用正确的角色打开电商的发展之门——做好垂范切莫躬亲。
@宾语:建设法治政府,在做决策时就要言之有法,言之有据,实现利益平衡,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本意上是为了干一件好事,老百姓却质疑声一片,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而拍脑袋决策,更是与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相悖。
@戴先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建议,值得重视与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能拖后腿,教育不仅要能跟上经济发展,更应该赶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当教育抓好了,培养出更多人才,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对待教育,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徐蕾:用公款宴请,无论吃到的是什么珍馐美味,都应该食之无味。广大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保持定力,莫要贪图一时享乐,求得一时放纵,为了一己私欲,触碰纪律法规的“高压线”。
@余东:“越简单越好”必会贯穿今年的“两会时间”,不断推进会风、文风、话风的改进,进而扩展到“大道至简”的每一个层面,代表们需要、干部们需要,群众更需要。
@金台锐:能否落实人大监督以后的整改,是衡量人大监督是否有实效的标志。只有真正见到了监督所带来的实效,才能说完成了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责。人大只有用好、用足法律明确规定的监督手段,对每一件监督事项都跟踪督办,限期整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监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