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为委员“不客气”撑腰
深圳两会正在进行。日前,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直言政协委员发言“太客气”,对党委、政府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批评还比较少。为什么一些委员吐槽监督使不上力?今后政协监督如何“动真格”?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将探索向部分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政府职能部门派遣民主监督小组实施工作监督,推进民主监督工作常态化。
与某些地方“官员说,委员听”不同的是,深圳市委书记直言政协委员发言“太客气”,市委书记要求政协委员多批评、多监督无疑是好事。政协委员确实应该摆正位置,端正心态,认真履行职责,敢于向党委、政府和官员监督亮剑。但是,政协委员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政协委员对政府的工作不满意,却被官员以种种理由糊弄,还被要求签署“满意”意见。久而久之,原本有棱有角的石头变成了“鹅卵石”,原本爱较真儿的政协委员也变得“客客气气”。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显然不是应有的官场生态。
提高权力监督透明度,主动听取民意,有利于消除公众的怀疑空间,更可促进政府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建设透明、诚信的责任政府。如果官员能够直面问题,敢于担责,把民众提出的问题摆到桌面上讨论,开诚布公讲道理、做解释,哪怕有些问题暂时难以解决,官员公开透明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也会得到民众谅解。
但是,毋庸讳言,不仅深圳存在糊弄政协委员的情况,喜欢回避问题、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官员确实不在少数。有的官员根本没有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有的官员行政不作为、得过且过,有的官员对社情民意了解甚少,所以只能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话、套话蒙混过关。这不仅让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也使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矛盾会不断积压,民众的不满空间会更大,干群之间将逐渐失去共同语言。
市委书记直言政协委员发言“太客气”,像一盆冷水,泼向那些回避矛盾、不敢直面群众监督的官员;也像一口热气,给其他地方如何监督权力,传递出一种导向。
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充满期待,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尽管市委书记的批评和政协委员的吐槽,让某些糊弄民意的官员面子上不好看,但是官员显然没有理由辜负民意期待。不谈大道理,官员依法行政就从“不糊弄”开始,政协委员履行监督职能就从“不客气”开始。当然,要让官员保持权力谦卑,主动听取民意、吸纳民智,要让政协委员敢于“硬碰硬”,打破“一团和气”潜规则,还须完善权力约束机制,把任性的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笼子,对“糊弄”监督者启动问责程序,消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顾虑,形成良性的权力监督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