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律政:这一年最想说小微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这一年里,我们的团队有了很大的成长,当然我们也是走过弯路、遇到过障碍的。但我永远相信,做正确的事情,绝对不会错。我这一年里最想和大家说,小微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小微律政满周年后,回过头来,谈谈这一年的创业历程,忽然感觉还有些紧张。

  正式启动这个项目,是在2014年的1212日。但正式上线运营,其实是在2015年的3月份。在正式上线的一个月后,我们对外披露,小微律政的单月客户量,已经在北京登记注册代理行业里名列前茅。

  从那时候到现在,小微律政的业务系统,早已经更新迭代了好几个版本,服务人员的熟练度,也趋近熟稔。我们还是代理行业里,最早在公司内部建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部的企业。

  研究部建立后,我们很快就写了第一篇研究报告,于是新华社的一家杂志的记者找到我们,给我们发了一篇有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文章,引来了业界、学界的诸多反馈。

  可以说,这一年里,我们的团队有了很大的成长,当然我们也是走过弯路、遇到过障碍的。但我永远相信,做正确的事情,绝对不会错。我这一年里最想和大家说,小微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缘起姑父的生意挫折

  此刻回顾,当初为何要选择创业,当然一下子能想起很多缘由,比如2014年的创业浪潮,比如自己原本身处一个创业公司(58同城),并见证了一个公司最终走向上市的辉煌。

  其实,我更想讲一些当初做这个项目的个人原因。这还是在我决定创业的一年以前,2013年。当时,我做生意的一个姑父,栽在了一个项目上。

  他的工程队,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下面,做了近10年的水电安装服务。突然一天,那家公司的老板,因个人债务纠纷而入狱。

  姑父得知情况时,被挂靠的公司已经被查封,工程款成为泡影,垫付的材料款,也索偿无望,和我说的时候,几十位工友还等着发薪。

  一贯春风得意的姑父,为此一筹莫展。他与被挂靠公司的老板是十几年的朋友,为了便利,姑父的工程队负责完成工程任务,其余的事宜全部由朋友公司代为出面处理,10余年来,并无问题。

  我问姑父,你怎么就没想过注册自己的公司呢?他说,一是怕麻烦,注册、报税、申请资质等,需要打点各种关系;二是挂靠合作这么多年,也没啥事,都是信得过的朋友,放心。

  姑父问我该怎么办?我自2004年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到毕业,费尽周折又执着于法律工作七八年,可我发现,自己真帮不了他。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不断问自己,当我们学习法律的时候,我们想要做的都是什么?

  我们很多人毕业后都想做并购、做上市业务,做大型商事仲裁业务,很少有法学院的学生会愿意去关注商事登记注册业务,更少有法学院毕业生真正在从事这个行业。

  所以,当我认真考虑起创业这件事的时候,脑海里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这个行业。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个行业挺好,它是整个企业服务行业的入口,也正是因为越做越觉得这个行业好,我觉得自己要足够努力才对得起这份幸运。

  当然,想法归想法,从有了想法,到拿到融资,还有挺长的距离。我们在朝阳区工商局蹲守了两个多月做用户调研,逐个去询问流程、关键节点,以及解决方案。

  从用户调研,到有了方案,再到一份选择从自营做起的商业计划书,这一切,当然不会如最初媒体表述的“上线前就拿到百万美元投资”那么简单。

  我印象中比较深的事情是,项目启动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几个合伙人团队,一边吃饭一边开会,聊完已是凌晨。那天我没有回家,径直回到公司,呆坐了一个晚上。创业维艰,这几个字真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是经历出来的。

真实世界的商业竞争

  融资的时候,投资人问我,别人都做法律电商平台,你们,为什么要做自营?我说,因为我们要做品牌、做口碑,要通过控制服务的每一个节点,来获得创业者的认可,做他们背后的力量。

  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最初的时候,我们连第一批天使客户从哪儿得来都不知道。扭捏了一小会儿,我就拿着传单跑楼下去发。创业者忽然发现,咦,怎么小姑娘来发传单了,一好奇,还就成了几单。

  我们的团队,为此基本上都去发过传单,贴过海报,我们介绍自己团队的时候,还经常以此举例说,团队很接地气。

  很快,当客户发现我们的服务人员,除了能完成代理注册业务外,还能解答诸如股权转让为何要缴个税、初创企业是申请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好时,客户开始源源不断。

  业务量大小与服务人员多少的匹配,一直是一门学问,在生产性企业,这种匹配叫做库存与订单的匹配。业务量过小的时候,一般不会预留过多的服务人员,这是基于成本的考虑。但是,业务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控性,而服务人员的储备又具有滞后性,这二者的矛盾,可是让小微律政吃过苦头。

  有次服务人员吃紧,我们赶紧开会,又几乎聊了个通宵,最终决定,当天起暂缓推广,大家也先别做其他事了,全体员工动员起来做服务。

  初期在不断匹配产品、技术、服务、订单里几个参数的情形下,我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必须完成的服务,还整理出近10个产品流程,拓展了100多个客户,更是锻造出一个亲如兄弟的团队。

  在外人看来,注册一个公司,无非就是跑跑腿而已,事情做起来可并不这么简单。比如:经营范围的选择,涉及国家对相关行业的态度;章程的设计,与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相关人员信息,包括董事、监事、高管、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等,这些人之间,还存在可兼任与不可兼任的区别。

  业务层面的难题,通过不断总结、整理可以搞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是,注册企业,是一项对公服务,行政机关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到那时,营业执照下来的时间往往会有所延后,但一个互联网公司却又不得不对客户做到“言必果”。

  我在一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建言信里就曾提及,如果商事登记预约就需一个月,会打消创业者的积极性。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是简化流程;二是增添审核人员;三是将部分审查工作交给市场。

  再有便是市场竞争。这一年里,小微律政遭受过同行的“剿杀”,办公地附近一度被竞争对手的宣传文案覆盖。我们为此还给员工发过全员信说:“大家看,这才是真实世界里的商业竞争,大家打起精神来,我们可以做到的!”

“小微律政CEO

本来就是个女生啊”

  我们真的做到了。我们的同事,无论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效率都要做到比竞争对手高。

  目前,我们的服务品类相较最初,已经大为扩张。124日,我们的合伙人还在国家会议中心发表演讲,讨论“滴滴打律师”产品的可能性。

  人们总爱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并非人人都能像褚时健老先生一样,绝地反弹,不被失败击溃。我记得栽在生意上的姑父自我安慰说,花钱买教训!其实,教训买到了,钱也花了,他创业的元气和勇气却也差不多消耗殆尽了。未来,创业者不应当因为工商注册的事情败倒在起跑之初,因为有了小微律政嘛。

  我相信小微律政的未来,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每一天都在努力超越自己;另一方面是,商事登记行业对于中国目前而言,极度重要。

  我想,对于后者,大家不会有疑惑。李克强总理曾这样评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国家工商总局和全国工商系统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经济下降情形下,就业不减反增,为应对经济下行提供了特殊支撑。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业孵化器、创投机构如雨后春笋冒出。总理亦是在多个场合鼓励万众创业,还多次与创业者交谈、巡视中关村创业大街。

  对于前者,我能想起自己的创业之初,那时候,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说话,我会紧张、会脸红,会声音发抖。那时候,小微律政的一位投资人说,他想到了58的产品技术团队里,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出来创业,你,怎么可能?你是法务啊!

  但是今天,你看到的可不再是那个羞怯的女生,我想自己早已在梦想和磨难的双重打造下,变得自信满满。现在再有人问我,怎么小微律政的CEO会是个女生啊?我会回答说,是啊,本来就是个女生啊。 

  (作者系小微律政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