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社区警务改革“老片儿警”回来了!
本报讯(记者李晓玲) 2015年以来,天津市公安局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改革,指导社区民警下沉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安全防范工作,全市社区治安环境大为改善。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市入室盗窃案件警情,同比下降11.21%;全市社区内发生的盗窃机动车警情,同比下降63.32%;全市社区内发生的盗窃电动车警情,同比下降17.7%。
“群防群治”保平安
“群防群治”是保障社区平安的“杀手锏”。在天津市警务改革过程中,天津市公安局从各级机关抽调警力“沉”到社区,让“片儿警”的队伍壮大起来,素质提升上去。
社区民警针对不同时期案件高发的特点、规律,大力推行防范宣传“六进”工程,即防范宣传进社区、进楼道、进家庭、进单位、进学校、进媒体,着力营造出“安全防范人人有责、防范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如今,走进天津的每一个社区,都会看到社区警务室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品、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和媒介,动员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群防群治活动的场景。不久前,天津市公安局组织了“相约警务室携手保平安”社区安防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当天,全市共设立宣传点1782个, 3760个社区悬挂安防宣传横幅、标语5700余条,社区民警发放防范侵财类案件宣传品46万余份,现场解答各界群众咨询5.2万余人次。
天津市在社区警务改革明确要求:社区民警要担任社区党委或居村委会领导职务。这为社区民警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巡逻、定点守护、情况收集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目前,天津市每个社区都组建了一支不少于10人、村队不少于15人的义务巡逻队,由社区民警带领,在社区及周边地区开展巡控、守护活动;在重点防护部位、人流密集场所周边、侵财类案件高发部位,案件高发时段,都设有固定巡控点位;工作、生活等活跃在社区的保安员、保洁员、收费员、投递员、送货员、信息联络员、出租驾驶员都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各自的职业特点,及时获取治安情况信息,服务社区安全防范。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已达15万余人,其中义务巡逻队4340支、义务巡逻队员38676人、治安信息员31224人。
将危险因素消弭于萌发状态
社区警务改革后,“巡逻、巡查、巡访”成了天津社区民警的主要日常工作。他们每天都会主动深入企业、学校、单位、社区及居民家中,对易引发治安、刑事案件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开展动态排查,做好采集登记、梳理分析、调处化解、转递转送、疏导稳控等工作。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社区民警今年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46362件,化解140739件,化解率96.15%。
社区民警还带领民防力量深入辖区单位、社区对危化物品、民爆物品和各类火灾隐患开展“拉网式”的摸底调查,逐个登记建档,努力做到杜绝盲区、不留死角。仅2015年10月份,全市社区民警就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456处。
社区警务改革实现了警务工作的前移,夯实了公安工作的基础。社区民警进社区由“蜻蜓点水”式向“沉入社区”式转变;开展群众工作由“表面肤浅”型向“深层调研”型转变;线索排查工作由“敷衍应付”型向“服务实战”型转变。三个可喜转变的最终成果是社区民警打击违法犯罪的实战本领大大增强,确保了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