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海健:送达路上永不停
“惠哥啊,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提起惠海健,同事小高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2012年,惠海健调入新疆奎屯市人民法院,负责全院的送达工作。在他看来,送达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于诉讼的始终,关系到案件能否在规定时限内正常开庭,判决结果能否及时报结。
“送达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默默地协助于审判,虽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专注于这项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懂得奉献,就会添彩。”惠海健说。
“信任给我无限动力”
并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惠海健,有着9年监狱民警的工作经历。他说,监狱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很辛苦,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了他的干劲。
“调入法院工作后,从事送达,天天在街巷穿梭查被告,到社区、派出所去,虽然繁琐,但我觉得自己对这份工作是热爱的,因为付出是受人尊重的。”惠海健说。
2014年7月的一天,烈日当头,道路上的沥青都晒出了油。有一位妇女怀中抱着个男婴,焦急地来到立案大厅,找到法官要求司法救助。
她称自己和丈夫来疆务工,丈夫在工地上从脚手架上摔落,造成多处骨折,老板交了1万元药费后再也没出现过,现在已用完了家中的全部存款,但还是不够,恳请法院帮忙。
“庭长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我们去找人,送达完文书立转业务庭室开庭。”惠海健坦言,当时自己是有情绪的,“那么热的天,一个躲起来的包工头,该怎么找?”
但是,看到这位妇女期待的眼神,惠海健还是带上她一起赶去工地。在工地入口,“道路封闭”的牌子让惠海健焦躁了起来。“办公室在哪?还有多远?”在得知还有2公里多的路程时,惠海健没好气地让她先过去看看,如果包工头在办公室,再打电话叫他过去。
惠海健说,当时他看着妇女抱着孩子走出去的背影,心里感到十分纠结,“是不是自己太冷漠了,有人在绝望时找到自己求助,是对自己的信任!”于是他赶紧跟了上去,“走,咱一起去,可以节省时间。”
踩着厚厚的沙土,两人来到了被告搭建的办公室,向办公人员出示了证件,说明来历,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却都说没看见老板。惠海健拿起他们桌子上的座机拨打了老板的电话,对方却说在外地办事,回不来。
“我们可留置送达给你,法律对躲避的人是有多种方法的,请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你的作为感到寒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耐心的劝说下,老板最终回来签收了诉讼文书和地址确认书。
在回去的路上,尽管汗流浃背,但惠海健心里有种特别自豪的感觉。他说,几年送达工作,每件案子都历历在目,这件案子让他感触颇深,也加深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尊敬。
2015年7月,奎屯法院受理了4起同一原告——中国工商银行奎屯支行诉不同被告借款合同纠纷系列案,4起案件涉及近20名被告。由于原告没有向法院提供准确的被告地址及联系方式,再加上有些被告是外来人口,这无形之中给送达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难。
冒着酷暑,惠海健和另一工作人员带原告到123团、125团的农间地头寻找涉案被告,到处向街坊四邻打听。有的当事人刚开始并不配合,找到的当事人也拒绝接收传票,拒绝在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上签字。
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向当事人细致耐心地解释,当场给当事人翻阅法条并对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解释,一次一次地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最终4起案件的20名涉案被告传票均顺利送达,保证了案件的及时审理,提高了审结率。
2015年,惠海健送达的案件达400多件,而且在送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惧,而是以饱满的精神、高涨的工作热情完成了送达工作,保证了案件的顺利开庭审理。
“不论是当事人,还是单位,对我的信任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惠海健说。
“责任让我永不放弃”
惠海健说,当前审判工作中,多数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诉讼,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或干脆躲藏起来,致使案件无法正常工作下去,已经成了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瓶颈,成了推进审判工作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某天早晨,刚上班不久,惠海健桌子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接通后电话里传出急促的声音:“惠哥在办公室吗?我是行政庭小张,有几个原告在我们办公室,非要让法院人去找被告,我给他们讲了要等法院人员通知他们后再带着去找,可他们今天就要解决。”
电话挂断没一会儿,五六个人就来到了惠海健的办公室。他们在一家装卸公司干活,劳务费没给,公司天天锁着门,经营者也找不到了,立案后传票邮寄退回,开不了庭。
惠海健接过小张递过来的七八份传票,又看了一下这几个纯朴的当事人,心中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靠力气干活都要被克扣工钱,一定要帮助他们。”
根据几个当事人的说法,他们去过公司负责人的家,但是连续好几天敲门都无人应答。在当事人的带领下,惠海健来到了离单位几公里的一处小区单元楼门口,看着关闭的门禁系统,惠海健给了几个当事人一颗定心丸:“大家先回去,我有办法找到他,你们等我的消息,相信我。”
当天吃过晚饭,惠海健又来到被告家所在的小区,抬头看了一眼,发现被告家里亮着灯,他心里一喜,只要有人,就一定能想到办法送达。
通过楼里的其他住户打开了门禁,惠海健来到了被告的家门口,但是又害怕直接敲门说明来意会吃闭门羹,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把他家的电闸拉下,看看会不会有人开门出来查看?”
果真,不到两分钟,一个男人推开了门,看见手持证件的惠海健,愣在了那里。在法律执行者面前,这个公司老板乖乖签收了文书。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很冷,但惠海健想到那几位纯朴的当事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觉得无比温暖。
惠海健说,因为在被告方为个人的案件中,住所地送达受“8小时”限制,法院上班时当事人大多也外出工作,只有丰富送达措施才能提高效率,因此清晨、夜间、双休日和节假日送达已成常态化。除此之外,外地送达还因路途较远、不熟悉路况而困难重重。
2015年12月的一天,惠海健与同事早晨出发去乌鲁木齐市找被告送达,车还没走一小半路,就出现了能见度不到5米的大雾,好不容易开到了市里,又遇到堵车,到了地方却找不到人,到社区居委会查找登记信息,才知道房屋已卖,人不知去向,只能公告。
“现在我们外地送达最主要是在疆内500公里之内,虽说各级法院之间可以委托送达,但每个法院送达情况都一样,繁重的送达工作要做,抽时间还要跑外地法院委托送达的案件,不经意之间就会过了答辩期,所以邮寄退回的案件我们就采取直接送达的方式。”惠海健说。
在惠海健看来,送达工作的确很辛苦,但是只要有责任心,就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