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多万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
本报讯(记者袁婷)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深圳市律师协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家智库报告”《基本解决执行难评估报告——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样本》(以下简称《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执行局局长刘贵祥介绍,近三年来,全国执行案件由340万件增加到480万件,案件数量猛增,再加之存在被执行人以隐匿财产、转移财产等手段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问题,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及被执行财产的任务十分繁重。
《报告》评估显示,深圳中院执行工作在效率与质量两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待完善和提升。同时《报告》指出,在全国层面根本解决执行难,还需顶层设计。
刘贵祥表示,即将完成的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查控体系为核心、以地方各级法院执行查控体系为补充、覆盖全国范围以及所有基本财产形式的执行查控体系,将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合信用惩戒。截至2015年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的共计308.02万人,自动限制其购买飞机票375.71万人次、限制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动车一等座以上车票59.88万人次,有约20%的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的威力而自动履行了义务。
刘贵祥透露,按照最高法院有关规划,信息化查控体系与信用惩戒系统将于今明两年健全和完善,必将从根本上助力执行难的解决。
刘贵祥强调,人民法院应当致力于解决自身存在的消极执行、拖延执行、不规范执行等问题,不断增强执行流程的公开性、透明度,避免因为个别法院自身的失范行为产生“100-1=0”的结果,以公开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群众对执行的满意度。要形成相应的法律机制,排除各方面对强制执行的非法干预,破除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营造良好的依法执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