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海淀样本”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近日,北京海淀法院联合海淀区公安分局、检察院、司法局在海淀公安分局北院(海淀看守所)召开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专家论证会。

  来自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应邀参加论证。最高法院、最高检、北京市委政法委、北京市高院、北京市检察院、海淀区委政法委、海淀区各司法机关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论证会由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力主持。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司法体制改革事项进行授权,首开我国司法领域“试验性立法”的先河。

  海淀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范君介绍,海淀区外来人口犯罪比重高,尤其是影响社会秩序的轻微犯罪中,外来人口犯罪占大多数。

  “这类人员通常缺乏稳定的工作、住所和关联人群,这直接导致了轻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比例较高,取保候审比例相对较低。除危险驾驶案件以外,在押嫌疑人移送审判时通常羁押时间已有4~6个月之久。”范君说。

  20155月,海淀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初步拟订了《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工作方案》,着力于机制调整。试点5个多月,海淀速裁程序的全程简化模式逐渐成型,并制订了《海淀区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细则》。

  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设立于看守所内的速裁办公区、速裁法庭及法律帮助视频会见室,观看了海淀法院拍摄的试点工作简介短片,并通过同步视频系统观看了即时法律帮助和速裁案件庭审过程,全面了解了“全流程”刑事案件速裁工作的工作流程及成效。

  对于有别于全国其他试点地区的“全流程贯通”改革思路,与会专家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于加强理论支撑、提高嫌疑人及被告人权利保护、科学合并机关内部职能、区分证据标准适用及确保庭审实质化等问题,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论证环节结束后,参会领导结合专家对海淀区法院的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最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尔梅就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试点,研究解决问题,梳理总结经验。对于在法律框架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加强会商,达成共识。二是要重点对速裁程序制度设计的问题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在试点结束后提出立法建议,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制度。三是要借鉴海淀速裁程序试点工作模式,选择试点加以经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