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营销的景区改名凸显文化不自信

    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其管理机构负责人对媒体回应改名缘由时称: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特地做的炒作。

    景区或城市顺应热播影视剧或其他知名事物改名的例子并不少。如电影《阿凡达》票房大卖时,张家界景区以电影曾在此取景为由,把景区内著名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再如2007年左右普洱茶行情火爆时,该茶的主要产地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还有曾经的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笔者认为,景区或城市名称的沿用及更改均应慎重,不宜随意攀附热点或顺应所谓的“时代潮流”,否则,只能凸显其文化不自信。

    景区或城市的名称一般均具有历史沿革,而且在经年累月,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广为人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琅琊山的会峰阁原名“会峰亭”,始建于明朝,在抗日战争时被烧毁,于上世纪80年代重建,并改名为“会峰阁”,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建筑物,可见这个名字深具历史渊源。何况,经过多年努力和推广方广为人知的景区,借助热播的影视剧而改名,看似是搭了便车,名利双收,实则未必。

    究其原因,不管是借助热播剧的改名还是大张声势地争抢虚构的名人故里,都凸显出当前很多城市或景区的文化不自信和历史不自信。进而催生出各种声势浩大,耗资不菲的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无聊噱头以博取名声。这种浮躁、功利、庸俗的宣传炒作只会成为自毁名声的蹩脚工程,与文化振兴和保护历史遗产毫无益处。要想真正赢得游客的欢迎,就要从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就要尊重历史,保护好现存的文化遗产,适当发挥文化资源的引领作用。千万别误入歧途,劳民伤财,削足适履地搞损人不利己的“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