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弃公车”只是转变作风的第一步
在参与湖北省公车改革的100余家省级党政机关中,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参与车改拿车补,补贴标准为每月1690元。这些自愿放弃公车的“一把手”来自省征兵办、省文史馆、省台联、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红安干部学院和7家民主党派湖北省委等20家单位。
无论是源自对本单位使用公车办公的频率考量,还是出于真心实意地转变作风、支持车改,20家省级单位的“一把手”主动选择放弃公车拿车补,都注定是一个值得点赞的积极讯号。不过,相对于以公车改革促进作风建设的本意而言,官员放弃公车只是有志于转变作风的第一步。
公车改革并非只有单纯压缩行政成本的经济寓意,而是具有培育优良官德、遏制公车腐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率的更深意义。不配公车只是为促进作风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是否能真正践行“三严三实”,做到立党为公、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还需靠官员的实际行动佐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了“放弃公车”的良好愿望,这些政府厅官就当好好珍惜与百姓同行同乐的亲民机缘,致力于同甘共苦、心系民生的官德培育,这或为人们围观公车改革的由衷期待。
@谢晓刚:国家刚刚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对于家政业来说势必又是一个发展机遇,但该如何去引导、规范、管理家政业,这是城市管理当中遇到的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法制不能缺位,城市的人文不能缺位,家政业规范管理更不能缺位。
@郭元鹏:广州为了打造优美景区禁止在阳台等户外悬挂衣物的规定是好的,但是需要做的是搞好后续服务。让市民收走衣服,需要送来更多“服务阳光”。
@江镕:只要领导干部坚持把车改进行到底,坚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自然而然的,群众的担忧和疑虑也就消除了。作为老百姓,对20名“一把手”放弃公车行为,也无需过早地下定论,不妨看看这个“参与车改”能够坚持多久?
@江夏青玲:“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已经触手可及。给扶贫注上“精”和“准”的脚本,是脱贫之根本。
@马长军:“留守儿童”一直是频现报端的热词。坦率地说,有“问题意识”不是坏事,正是因为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的留守问题才得到了一些解决。即使不用“留守儿童”这个标签,农村学生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是,撕掉这个标签,至少能让那些农村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平等。
@亦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从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理应得到最严格的规范和最有力的监管,不断完善强制性标准之余,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显然更为重要,第一步不妨从改变“抓大放小”的监管思路做起。
@龙敏飞: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在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解决农民工被欠薪,同样应配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让责任分解到人,如此,农民工才求诉有门,也才会更加相信法律而不是“钟馗”。
@姜春康:“问题肉”的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并不止于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决不能手软,真正实现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需要从重处理形成“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的高压态势。
@刘泽溪:保护方言的传承,必须首先保护它的发源地,在当下剧烈的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为方言提供一片原生的土壤。只有最原生的土壤,才能令其扎根其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