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银行”是为了道德之花盛开
近日,家住四川自贡龙湖郡50栋、现年63岁的朱幼萍从龙湖远达社区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了一桶食用油。但这桶油并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或者其他普通劳动所得,而是从一本深红色的存折“兑换”而来。存折上面存的不是金钱,是朱幼萍从今年1月份以来参加小区义务巡逻、帮助残疾人做卫生、在社区老体协活动室值班等兑换存下的“道德币”。
其实“道德银行”并非新鲜事,早在2002年湖南长沙就首吃了“螃蟹”,此后各地都有效仿,但也一直伴随争议,有人担心将道德物化、利益化,是对道德的亵渎挑战,会让道德变味“沦陷”。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做好事不留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个体选择,但做好事留名也不受法律、道德的限制排斥,相反还是一种应受尊重保护的权利,不应受到指责非议之外,还有利于对好人好事、美德善行的鼓励、学习、宣传与弘扬。
诚然,道德基于公民内心信仰和自觉,需要靠法治来保障推动,不能简单拿金钱、物质来衡量,搞“等价交换”,但道德并非仅仅是无偿的付出,也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鼓励,现代文明法治社会也从不排斥普通人的利益诉求,好人好报、利人利己才符合基本的人性需求、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才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善行义举存入道德“账户”,“利息”可期并可随时“取现”,获取他人与社会的回报,如此“今日储蓄爱心,明日收获温暖”正是对公民私德、公共道德的最好鼓励弘扬。如果以圣人标准要求常人,盲目追求毫不利己、毫无瑕疵的“道德完人”,无疑是一种“道德洁癖”,不但与社会实践脱节,对绝大多数奉公守法、行善积德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苛求和不公。
因而,对“道德银行”的宽容以待和借鉴推广,才是积极张扬道德发挥社会正能量的表现。可以想象,“道德资产与考评”理念深入人心,“道德银行”广受追捧,顾客盈门、“开户”爆棚之时,就是无德少德不受欢迎、难以立足之时,就是“好人好报”得到认同彰显而“扶不扶”不再纠结之时,就是行善“积德”最受社会推崇追捧之时,就是文明礼让、好人好事、善行善举、公益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之花”盛开灿烂之时,就是文明法治可期之时。让我们为社区“道德银行”的开张鼓掌叫好,并祝贺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