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涉老”案件明显上升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20151015日,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在新街口街道官园社区办公室召开涉老年人家事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与2010年统计数据相比,上升了2.2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8亿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如何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西城区法院在审理涉老家事案件中,发现案由主要集中在离婚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等三个方面。

    据西城区法院家事审判庭副庭长张涛介绍,2014年全年受理老年人离婚案件163件,比上年度的144件增长了13.2%,上升趋势明显。部分老年人再婚不是出于情感需要,而只是想找“保姆”式的老伴来照顾生活,婚前缺乏充分了解,存在“资源交换”心理,再加上年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一些再婚老年人生活不睦,最终导致“闪婚、闪离”。张涛说,现在老年人退休后生活丰富,很多老人掌握了上网技巧,有部分还出现了因“网恋”引发离婚的情况。

   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精神赡养类案件逐渐开始突出。2014年西城区法院共审理了涉老精神赡养案件9件,约占全部涉老年人赡养案件的两成。

   “精神赡养诉求的出现主要是很多子女工作忙、住得远,或是家庭矛盾深,但支付赡养费仍然是涉老赡养案件主要诉求,而现在子女拒绝支付赡养费的理由也十分多样,有些并没有法律依据。”张涛介绍,有的子女以父母收入充足、父母有医疗保险为由拒不支付,有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后与自己多年没有共同生活,就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还有些多子女家庭,子女以经济条件有差异或老年人分财产偏心为由互相推诿。

    “遗产继承案件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财产,有许多较难判定的遗产类型。”据张涛法官介绍,遗产中涉及动产的除了传统的存款、车辆、首饰等,还增加了人身保险理赔款、应收账款、未分配的拆迁款、理财产品等新类型财产;不动产除商品房、拆迁房、私房、售后公房外,还涉及联建公助房屋、私房翻建房屋等。

    当事人人数多、身份关系复杂也是该类案件审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西城区法院2014年当事人为三人以上的案件占涉老继承案件总数的85.6%,涉及离婚、丧偶、再婚、收养、转继承、代位继承、遗嘱、遗赠抚养协议等情形,导致继承关系复杂、遗产范围难以确定。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张涛发出倡议,希望广大子女恪守孝道,履行好经济上供养、生活上和精神上照料老年人的义务,尊重老年人再婚的权利和财产处置的自由。同时,张涛也建议老年人要慎重对待离婚和再婚,再婚前明晰财产归属,尤其要对房产等大额财产的归属明确约定,或者再婚前进行财产公证。老人去世前应尽量以有效的遗嘱分配财产,以免引发家庭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