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拍照再施救能否解困“扶不扶”?

  9191720分,郑州南阳路与黄河路口西北角,一名老人不慎倒地,头上和脸上流血,表情十分痛苦。据现场一名环卫工介绍,过路市民看到老人流血后,都不敢轻易靠近。之后,现场多名市民站在老人旁边,拿起手机拍照,并表示可以相互作证,老人是自己摔倒的。最后拍照取证后,老人被扶起。(920日《中国广播网》)

  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和让人颇为纠结的沉重话题。尽管争议中不乏对跌倒老人“必须扶”的道德吁请和行为力挺,但“共识”之下却未必有“共为”。毕竟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的“讹人”案例,还在蹂躏着人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爱心,不断制造甚至固化着人们的踌躇与困惑。鉴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两难语境,“先拍照再施救”,或不失为走出“扶不扶”困局的智慧之举。

  老人跌倒了,上前扶一把,原本属人类受同情弱者怜悯本能驱使的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需要思虑再三的一道难题,甚至极有可能酿成出力不讨好、救人反被讹的风险之事。究其原因,也许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人们的冷漠与无情,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基本信任才是问题根本症结所在。先拍照再施救的行为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证据”、规避“风险”,为构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奠定“眼见为实”“立此存照”的事实基础。

  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良知同理,趋利避害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尽管与不假思索和毫不犹豫的急公好义相比,“先拍照再施救”的确不无谨防被讹的心理隔膜痕迹,但何尝不是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人之常情?较之于爱心泯灭的“不想扶”和心存疑虑的“不敢扶”,“先拍照再施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不是惧怕于好心遭恶报而畏缩不前的消极观望,而是主动规避风险的积极搀扶。其程序的可理解和结果的正能量值得肯定。中国古代就有“先小人后君子”之说,“拍照后施救”或可成为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及自己的理性考量。

  “先拍照再施救”,一个看似小心翼翼的折中选择,其破解“扶不扶”困局社会效应,却是显而易见。对于目击者,它不失为一种镜鉴:面对跌倒老人,“扶”是必然的,可以存疑虑,但不可不作为;对于被扶者,它不啻于一种警示:搀扶跌倒老人,人们是有顾虑的,别让被救者的无意误解与有意讹诈,凉了亟待救赎的爱心善意;对于施救者,它相当于一种解脱,手机拍照不过须臾之间,不会耽误救人,“证据”在手,不必担心被讹。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落幕结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解困“扶不扶”需要人心向善的道德治本,但更需要从我做起的点滴积累。相信由“先拍照再施救”智慧式救人多多益善的量变累积,迟早会带来最终走出“扶不扶”迷局的质变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