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无论如何忙碌,我还是坚持读书的习惯,那一摞摞书能够使我游离于尘世间的纷扰和寂寞时的无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灿烂和生活的美好。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没有电灯,更别说电视了,打发无聊时光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看书!父亲是村里的支书,在当地也算文化人,在家中饭桌抽屉里总能找到《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这样的线装古书。
记忆里,每当放学归来,老屋的饭桌就成为我读书写字的“书桌”。虽然那些古书既是文言又是繁体字,但我却像宝贝一样拿着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章节,加上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解,我慢慢地理解了这些古书,喜欢上读书,原来那些书里蕴藏着另一精彩的世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买课外书还是一种奢望。为了实现自己购书的理想,我从树枝上和草丛中收集了许多蝉的外壳,因为蝉壳是中药成分,可以卖钱。每天放学后,捡蝉壳便成为我读书以外的主要活动。一个夏天的时间,我用卖蝉壳的钱换来了一本小人书,那种幸福的暖流涌遍全身。
上中学时,我迷恋上言情武侠之类的小说,那时港台文学最流行,从三毛的散文到张爱玲的小说,我都没有放过。我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读武侠书时与书中的侠客把酒问剑,读言情书时与女主人公一起唏嘘,一起感叹。
为了读到这些书,借书成了唯一的渠道,借到后担心同学索回,我就争分夺秒地看。
1998年我来到山西阳泉,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活,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租房住的日子里,空间狭小,没有书架来安顿那些年积月累、千挑万选的好书,床就成了我的半个书架。为了读到更多的好书,每个周末我都会沿着深南大道骑自行车到深圳书城,从小说、散文到诗歌,都是我阅读的范围,置于书海中,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会无影无踪。
如今我在山西阳泉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房子虽不大,但书架是我的最爱,书总算有了去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手机阅读逐步取代书本阅读,读书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容易,但我还是喜欢那带着油墨味道的书香。无论如何忙碌,我还是坚持读书的习惯,那一摞摞书能够使我游离于尘世间的纷扰和寂寞时的无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灿烂和生活的美好。
与书相伴的日子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伴我走过一段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书相伴的日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