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平均工资”多点认同感
近期,各地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据中新网记者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在这20个省份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
“平均工资”的统计年年都在进行,但说实话,看看网上各种各样的议论,公众对“平均工资”并没什么认同感,相反,惊呼“被平均”的人却不在少数,这让大家在质疑“平均工资”统计方法合理性的同时,更质疑其本身的必要性。
公众为何对“平均工资”缺乏认同感?
一方面,因为个人工资和整体平均工资之间有明显差异,除去统计数据可能存在误差的因素之外,当前各地的收入在行业、部门、阶层之间差距过大,社会收入事实上的明显“不平均”,却要在统计上体现为“被平均”,反差鲜明难免让人感慨系之。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的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只有平均数,而没有覆盖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具体分布数据,结果就很可能将相关的社会性解读引入误区。
因此,饱受诟病的“平均工资”既可能是全体人民共享了发展成果、实现了共同富裕,也可能是处于金字塔上端的人们收入又出现了突飞猛进。一言以蔽之,一个“平均工资”掩盖了差异,粉饰了太平,也令此项统计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要增进公众对“平均工资”缺乏认同感,就需要国家与地方统计部门能在职工平均工资统计工作中,能对统计对象的单位结构作出相应调整,同时对不同行业、不同社会收入群体再作一些相关的分布性、人数统计,那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或许会更真实,也更符合客观事实。
@乔志峰:将拆迁真正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树立起更科学、更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观,才能保障拆迁者和被拆迁者各方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高亚洲:以最高法的顶层设计,来约定“快递冒领网店担责”,乃是一种合理秩序的回归,是相关权益人权利义务格局的厘清。
@岳乾:无论约谈也好、收编也罢,公众都希望决策者拿出切实的举动面对网络约租车这项新事物,正视现有的出租车管理体制存在的痼疾及弊病,回应新技术的要求及民众的期待。
@余祖欣:自主品牌借“山寨风”跑得再快,无非也只是在别人屁股后头追。接近不代表超越,生机勃发的自主品牌们怕是也该仔细思考一番了,别到了某个阶段性的“岔路口”,走上了错路。
@方浩:充分考虑自身的文化生活特征,考虑传统的生活习惯,让劳动者的休息权选择,更显得本土化、多元化,这才是符合实际的做法。
@杨玉华:近期,多地接踵而至的留守儿童生命之殇令人揪心。缺乏父母陪伴呵护,留守往往“失守”,甚至成为变相被“遗弃”。尽快唤醒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情感关爱,已成当务之急。
@关东客:如同牛顿研究苹果落地一样,热干面研究其实同样具有学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很多大学所缺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接地气”的研究。
@袁文良:高考结束,学子们或走进高校,或走上社会,简单地搞个“谢师宴”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其“谢师宴”的动机与形式,那些偏离了本源、变了味道的“谢师宴”则是老师和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
@阿良:要真正杜绝“买官卖官”的歪风邪气,还官场政坛一个清正廉明,关键还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态度坚决查处买官卖官“问题官员”。
@徐义闯:什么时候对北大硕士孙俊峰弯腰做装修工不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了,就是我们社会就业心态、就业观念更上一层楼的时刻。
@张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鲜明标注了残疾人孕妇老年人专座,说明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应有基本的尊重和包容。即便是交通高峰时也应如此,而正是在高峰时期,也才能体现出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尊重程度。
@陈小二:无论是广场舞大妈,还是那些开烧烤摊的商户们,都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扰民的。自己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能干扰到公共领域中的其他人。也就是说,群与己之间要有一个明晰的界限。
@毛亦书:农村工作是党的一线工作,是需要广大干部真心实意付出的工作,驻村干部只有真正“助村”,才能体现出下乡帮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