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成效如何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最近10多年,县里、乡里干部来规划产业发展,先后搞过猕猴桃、柑橘、高山蔬菜、毛猪等不下7项产业,但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政府扶贫项目成了“伤民产业”。
扶贫项目为何会搞啥亏啥,成为“伤民产业”?大致梳理不难发现原因。一方面,相关部门在确定某些扶贫项目时,习惯于权力作主,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在扶贫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在扶贫项目实施后,后续产业链没有完善。
扶贫,无论是不让农民当家作主,还是不顾及市场行情,抑或是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配套,说穿了,都是扶贫工程在某些部门眼里只是“面子工程”在作祟。对这种官本位的“盆景式扶贫”必须遏制,上级监管部门必须对扶贫资金投向和项目进展情况,是否产生了效益,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予以考核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