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对法学教育与研究的热情从未消减

  425日,在由中国法学会举办的“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上,87岁高龄的中国刑法界泰斗级人物、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荣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获得优秀专著一等奖。

  在颁奖仪式上,高铭暄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在登台领奖时,高铭暄一个健步“跃”上了颁奖台,引起与会人员满堂喝彩。

  在中国,高铭暄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赵秉志、陈兴良等如今活跃在中国刑法学界的顶级专家都是他的学生。甚至,在会议现场,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也是他的弟子。

  颁奖仪式后,《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专访了高铭暄。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您对本次获奖有什么感受?

  高铭暄:首先,要感谢中国法学会对我的肯定。我能在这么多专著之中被评为一等奖,我感到十分荣幸。我认为,这些获奖专著都是作者们长期刻苦研究的心血结晶,作品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当然怀有喜悦和感激之情。

  就我个人而言,本次我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能够荣获一等奖,这无疑是全社会对我的肯定。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研究成果的认可,感谢各位同仁的鼓励与支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我已近87岁,但是我对法学研究、对法学教育的热情从未消减,本次获奖会鼓励我继续为我国的法学研究再贡献些余热。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下您的获奖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与相关研究成果?

  高铭暄:这本书是在1981年我撰著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基础上加以修订、扩充而成的,据社会反映,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该书前言部分就我国刑法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的整个过程做了简要分析,给读者一个全面、历史、宏观的把握。

  本书分为上卷与下卷。上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除了一些文字的技术处理之外,基本上是81版的再现,主要讲述我国刑法典孕育诞生的过程,特别是从刑法草案第22稿到第33稿再到定稿过程中的起草、讨论、修改的有关情况。下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发展和完善》,围绕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章节条文次序进行论述,上溯1979年刑法典及其之后的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有关规定,下延伸至1997年刑法典之后的1个单行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和9个刑法立法解释的内容,力求讲清楚每个规定的来龙去脉,使之浑然一体。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从总则到分则,从抽象到具体,对每一个条文的立法演进、争议观点、立法理由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与梳理,对于理解刑事立法原意、妥当把握刑法条文用语、考察刑事立法体制和立法精神沿革,自认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记者:您一生可谓是获奖无数,对于本次荣获的“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您认为这个奖项在中国法学研究界定位如何?对于奖项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与看法?

  高铭暄:“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自2008年举办以来,迄今已经进行了三届。

  这个奖项是中国法学会设立的最高学术成果奖项,它在我国法学界有着极大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它对于法学研究创新,发现、培养法学研究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在法学领域研究人才的发现机制中发挥着“伯乐”的重要作用。同时该奖项的设置也鼓励更多的学者献身于法学研究事业,对于促进法学研究多出精品、繁荣法学研究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次,“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的团队推荐模式,对于提升各学术团体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职能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下,“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意义尤为重大。

  最后,再次感谢中国法学会对我的厚爱,对我的著作的认可,并由衷地祝愿“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