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利:20余载普法宣讲路

  中等身材,脸上常挂着笑容,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城北司法所所长梁永利喜欢别人叫他“梁老师”。

  “梁老师”很忙,北七家镇、东小口镇、城北街道、南口、十三陵、马池口、百善、崔村、小汤山、南邵、沙河、回龙观、延寿等地都出现过他讲课的身影。

  从事基层法制宣传工作26年来,到农村、社区为基层群众讲法制课已成为梁永利工作中的一种常态,在他看来,为老百姓讲法制课是自己分内之事,为此,他乐此不疲。

20余载普法宣讲路

  不是法学科班出身,但是梁永利凭着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群众答疑解惑,走上普法宣讲路,这一走就是26年。

  刚到昌平区城北街道工作不久,梁永利就接到三街社区邀请,为正在放寒假的中小学生讲法制课。讲课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和兴趣,1个半小时的课程在互动与笑声中很快过去了,社区干部和家长十分满意。多年来,他一直关注中小学的法制教育,特别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法制教育。“城北这边只有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我们每年定期去为他们讲课,上半年一场,下半年一场。”梁永利告诉记者。

  20145月,梁永利应邀到解放军昌平士官学校讲课,这是一所以培养士官为主的部队院校。梁永利与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学员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农村,他们在回家探亲或在校期间,常遇到与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相关的法律问题,所以学校领导希望把讲课重点放在这两个问题上。

  农村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的法律问题,梁永利比较熟悉,但对于来自全国的学员来说,要让他们在2个小时内学到知识,确实要动一番脑筋。为此,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梁永利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语言,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授课方法,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学习法律的途径和维权方法。宣讲时,梁永利还结合学员年龄特点,与在场千余名学员互动交流,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朝气,学员在掌声与笑声中学到知识。

  据统计,截至2013年,城北司法所共组织开展大讲堂活动36场,直接受教育群众5600多人。2014年,城北街道开展了大讲堂活动48场,直接受教育人数达到8200多人,其中梁永利亲自授课的就有35场。

居民信任的“梁老师”

  记者采访时,梁永利的手机铃声响起,一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梁老师,我是水关社区的居民,上次听您讲课时您给大家留了电话,今儿想跟你咨询个问题,可以吗?”“可以呀……”这样的咨询电话对梁永利来说是家常便饭。

  多年来,梁永利有一个习惯,无论在哪里讲课,都要留下手机号码,随时解答群众的咨询,服务方便群众。有人问他:“把手机号留给陌生人,不怕他们打扰你?”梁永利回答说:“我把号码留给大家,表明我是真诚为大家服务的,群众打电话找我,说明他们信任我,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20146月初,昌平区一街居委会发出通知,梁永利将在610日上午9时举办“德法讲堂”活动。通知发出后,居民都纷纷报名,原本只有50个座位的会议室,来了60多位居民,把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梁永利通过发生在辖区内的真实案例,将敬老、孝老的真实故事与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近2个小时课程,居民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会议室内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与掌声。社区程书记说:“也就只有梁老师讲课时,老人们能坚持这么长时间,都快2小时了,大伙还意犹未尽呢。” 

  “听梁老师讲课,不论时间长短,没有打瞌睡的,他的课接地气,我们喜欢。”对梁永利的讲课,一位社区居民如是评价。

  “讲课的要点就是要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只有将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讲出来,老百姓才能听得懂,听得进去,而不能照本宣科。”以案释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梁永利讲课的技巧。

  在基层社区、农村听课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只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达到良好的普法效果。梁永利很谦虚:“我自己也50多岁了,跟他们年龄比较接近,讲的都是大家关注的法律问题,所以他们爱听。”

“让大家都有所收获”

  2014年,梁永利提出了“按需授课”的新思路,用梁永利的话说就是“订单式服务”,他将过去“老师讲什么,居民听什么”的形式,转变为“居民听什么,老师讲什么”的新模式,每季度由社区填写“大讲堂需求表”,将需要讲的内容、参加人员、时间、地点一一填写,再按照需求表的内容安排讲课。新模式推出,受到社区干部的欢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讲课就是服务,听课的人是我的服务对象,我要给大家服务好,让大家有所收获。”这是梁永利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宣讲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

  当记者问到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的时候,梁永利坚定地说:“干什么吆喝什么,这就是我的动力。不用说大话空话,我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梁永利告诉记者,自己在进入司法局之前,曾经有过10年对农村的关注,“我为什么跟老百姓亲呢?因为我最了解老百姓需求,知道他们的不易,所以要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