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巡视工作
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大了巡视工作力度,中央巡视组成为打击贪腐的一把利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这些党内法规将巡视工作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那么,在古代,中央政府又是怎样巡视地方的呢?巡视工作的权威和效果如何呢?
唐高宗时担任过负责巡察地方的监察御史韦斯谦说过这样一句话——“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古代巡视工作人员威力之大,对自己承担的使命有很高的期望值。
其实,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源远流长,自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不叫巡视,叫“巡狩”。尧就曾命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舜以“代理天子”的身份巡视四方,并规定天子五年“巡狩”一次。到了战国时期,天子说话不好使了,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又出现了“巡行”制度,就是诸侯国的王或者大臣们到地方上去巡视。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削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多次外出巡视。这种天子亲自带队的巡视工作在后代也经常出现,例如广为人知的隋炀帝下江南、康熙乾隆南巡,既是游山玩水,也是巡视地方,体察民情,考察官吏政绩。
这种正式的中央巡视工作在古代是由汉武帝开创的。到了唐太宗的时候,曾经派最高法院院长(大理寺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人带领中央巡视组到全国各地巡察。这次的巡视组组长都是位高权重的重量级人物,而非普通的检察官员,所以查出了很多贪官污吏,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