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阚孝全:额尔齐斯河畔苦与乐
工作在别处
■编者按
他们或来自中央部委,或来自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但他们去了同一个地方——基层。在这里,他们走进“寻常百姓家”,见证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体味了基层工作的苦与乐,也让自己的梦想在远离家乡及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生根与发芽。
他们是挂职干部,他们占用原单位的编制、领原单位的薪水,工作在别处,又通过短则1年长则3年多的锻炼、学习,从而开启新的人生。
但他们也期望为挂职单位做点什么,比如:阚孝全想为北屯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钟声想让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富起来;陈坤想不断提高赞皇县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按照中央援疆干部有关政策及文件精神,我已回到黑龙江休假。但我身在哈尔滨心在“额尔齐斯”,请允许我借此轻声向与我一起战斗的73名援疆战友道一声谢,你们辛苦了!
2013年10月23日,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我创造了自己人生乘坐现代交通出行的最长纪录,清晨6点从哈尔滨出发,坐飞机7个半小时到乌鲁木齐,又转机到阿勒泰,最后乘坐汽车到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简称“十师”)驻地北屯。
长时间的旅途,我的大脑似乎有些失控,耳边仅剩下飞机、汽车的轰鸣声,一次又一次在昏睡中醒来又沉沉睡过去,同行的援疆干部或低头假寐或默默望着窗外。我顺着他们的目光看过去,夜空浑然一体,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清。
当天午夜左右,汽车终于到了黑龙江省援建在当地的援疆楼。十师援疆办领导接待了我们同行的3个人,但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大脑一片浑浊,事后竟所记寥寥。
艰难“奋战”60天
第二天清晨,我们刚吃完早餐,黑龙江农垦总局第七批援疆干部过来问候,大家寒暄一番,说着说着聊到了北屯名字的由来。我才知道,北屯原来叫“多勒布尔津”,还是成吉思汗亲自取的。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沿蒙古大草原经乌里雅苏台,在阿尔泰山脉东面的科布多翻越秦莱克乌儿莫该台山峡,到达克兰河源后,顺河而下,于第二年5月到达了今天的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上游为深山峡谷之地,行走十分困难,成吉思汗命军士凿山开道,行进十分缓慢。当走到北屯附近时,他突然眼睛一亮,大喊“多勒布尔津!”至此,始有“多勒布尔津”。
“多勒布尔津”为蒙古语,翻译成汉语大意为“像毡子一样的平地”。该名字一直沿用到十师成立。1959年,已故兵团政委张仲瀚将“多勒布尔津”改名为“北屯”,寓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
此行甚累,但我们来不及休息,第二天上午去师部报道后,又参加了十师副政委谷金花主持召开的由师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援疆办等领导参加的座谈会。
我们属于提前2个月进入十师的援疆干部,也是第七批、第八批援疆干部压茬交接的重要责任人之一。其时,师部分给我的主要任务是与上期援疆干部对接工作,学习相关政策、了解当地民情等。
接下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每天查阅书籍,翻阅援疆文件,熟悉民族政策、援疆成果和经验,遇到问题时,再找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咨询,也常抽时间下基层体察当地政治、经济、自然、人文概况,试着寻找工作切入点。
然而,初入新疆的种种不适依然困扰着我们。当地气候干燥,鼻子出血是常有的事,常冷不丁起床后发现鼻子在流血。饮食方面,当地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大家很不习惯,每天饭后总感觉肚子胀胀的。
好在后来有的同事教会了当地师傅做东北菜,大家才慢慢适应。但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许多人至少用了两个月才逐渐熟悉北屯的饮食。
浸润“额尔齐斯河”
时光如梭,转眼到北屯已两月有余。师部根据我之前在黑龙江农垦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经历,任命我为十师组织部副部长、黑龙江对口支援新疆十师指挥部副总指挥,主要负责与援助和受援单位沟通、协调及人才培训、管理等工作。
但入疆时间渐长,我对家人的思念也如流水般绵延拉开,每当夜深人静时,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新疆与内地有3小时时差,我常忙完工作后,再给年迈的岳母、母亲打电话时,他们已入睡了,由此内心的自责与不安也日渐加深。
好在妻儿颇为理解。但每隔几天不打电话回家,母亲总会问妻子“新疆咋样啊?”记得当初选择援疆时,家人颇为反对,“儿子刚上大学”“你妈已80多岁了”“新疆暴恐不断”,最后还是母亲说了句支持的话“也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然而,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我就应该下决心坚持下去。正如一位援疆同事所言,我们可以把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当作画板,把嗷嗷怪叫的8级大风当作别样乐章,把自己当作拯救戈壁的天使、额尔齐斯河的使者。
说到额尔齐斯河,我略作介绍。它是阿勒泰的母亲河,也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公元1204年,丘处机奉诏觐见成吉思汗,在额尔齐斯河畔——今天的北屯,与其畅谈了“得仁者,赢天下”。此后,成吉思汗点将西征,横扫东欧、南亚。
北屯位于额尔齐斯河南岸,深受其浸润。但由于地处边陲大漠,北屯土地贫瘠,常年降水稀少,兵团战士、当地百姓只能靠雪山融化形成的河流进行滴灌种植。但大家精神面貌很好,许多战士守边固土,一生只做一件事,十分难能可贵。
我想大概正是这种精神,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于是,我逐渐定下心来,结合党中央的有关援疆文件及精神,规范了当地的援疆制度、纪律,制定了《援疆干部手册》,在深入了解援疆项目进展情况后,组织制定了“十三五”援疆规划等。
近日,按照中央援疆干部有关政策及文件精神,我已回到黑龙江休假。但我身在哈尔滨心在“额尔齐斯”,也期望利用休假这段时间,向黑龙江农垦总局的有关领导汇报援疆情况,以便更好地争取后方支援,为位于额尔齐斯河南岸的北屯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请允许我借此轻声向与我一起战斗的73名援疆战友道一声谢,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