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性是大众传媒必须恪守的道德底线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近日在官网公开通报撤销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阳洋:生命的最后一刻定格在新闻现场》和拟获奖作品《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的获奖资格。这是中国新闻奖评选24年来,首次对违规参评作品公开通报批评。
近年来,不时有其他虚假新闻见诸报纸、网络。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岂能随意杜撰和编造?社会责任是记者赢得尊敬、媒体赢得市场的关键,新闻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然而,现在有一些记者和媒体的表现差强人意。一方面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不断,热衷于炒作“三俗”新闻;另一方面,娱乐无底线,片面追逐眼球效应,完全忘了媒体和记者的社会责任,丧失了媒体的基本立场,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尽管传播技术的激变导致传播渠道前所未有的多元,信息传播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既然传播的是新闻,便一定要求真,一定要核实,一定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即兴创作”。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需要媒体及媒体人严以律己,拒绝虚假有偿新闻。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每一个元素都在发生变革,有时甚至连基本理念、基本规范都被颠覆被改造。但无论如何,新闻的DNA不可改变,传媒的基因不能异化,那就是新闻的真实性、传媒的诚信度。这是新闻的核心品质、传媒的立身之本。因此,能否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事实真相还原给公众,既是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更是媒体被个别害群之马“抹黑”之后,媒体从业者证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