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担当新使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发展纪实

 

20144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兵团视察时提出:将兵团建设成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这既是中央对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新疆对兵团的现实需要,也是兵团体制具有的内在潜力和功能,更是兵团在新常态下存在发展的战略价值所在。

作为兵团西北重要的屯垦戍边力量和阿勒泰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第十师主动适应新常态,担当新使命,为区域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巩固、凝聚和引领作用。

让忠诚擎起边关稳定器

2015年元旦,在万家团聚喜迎新年的美好时刻,兵团第十师广大民兵例行穿梭在雪山丛林,巡逻在界河便道,执勤在城市街巷,守卫在车站码头……

新疆阿勒泰区域因面向“四国六方”,特殊的战略地位、区域环境、社会生态使其成为新疆维稳戍边任务相对复杂的区域之一。地跨阿勒泰、塔城两地区,管控着中哈、中俄、中蒙延绵1200余公里边境线上重要关隘的第十师,作为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新常态,担当新使命,正在成为兵团维稳戍边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第十师按照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科学研判并主动适应风云变幻下面临的新常态。结合区域兵地实际,准确定位自身的新角色,利用“师市一体”的体制优势和“全民皆兵”的机制优势,扎实加强符合实际需要的维稳处突能力建设。

20144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亲切接见第十师民兵、全国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戍边英模马军武时,两赞这位“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军垦战士“了不起”“非常敬佩”。这不仅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第十师戍边战士的褒奖,更是对兵团在国家战略全局和新疆工作大局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第十师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加强了军事训练场所、观察哨楼、执勤卡点、实战装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建成中哈、中蒙边防公路。以师部北屯为轴心,联动团场、连队、家庭及各个哨所、卡点,形成了覆盖全垦区点、线、面“牵一发动全身”的维稳戍边体系,牢牢地“固定”着西北边境总面积42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

军事准备需要常抓常新,兵团事业需要后继有人。第十师不断强化全社会“兵”的意识,突出全民“兵”的作用,连续5年组织全师近2万名职工持续开展以枪械使用、定位射击、应急实战为主要内容的冬季军事训练,夫妻同训练、父子齐打靶成为训练常态。在各大学校建立了“少年军(警)校”,开设兵团使命教育课程,增加军事训练科目。

守护着阿勒泰区域1200多公里边境线重要关隘的第十师,以军事过硬,反应迅速,平时拉得出、用时冲得上、战时打得赢的戍边大师队伍,为维护祖国西北边境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多年来,戍守的边境线未发生过一起因人畜越境、突发事件等引起的涉外事件。

20147月,第十师首次奉命组织300多名精干民兵队伍跨区600多公里行动,配合当地负责乌鲁木齐市两条BRT线路、17BRT车站、40个常规公交站定点执勤任务。两个多月,十师民兵以集结迅速、开进安全、到位准时、执勤到位而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先后受到自治区、兵团、兵团军事部和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

乌鲁木齐“7·5”事件以来,第十师努力建设一流民兵队伍,组建了全脱产民兵特勤分队,以及其他形式的应急民兵队伍,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防止暴恐分子在区域兵地各方“落脚做窝”。在每次重大活动或敏感时期,均组织重要维稳处突力量前往阿勒泰市、福海县等地参与地方维稳处突。近年来已先后出动各类维稳处突人员近30万人(),展现了兵团民兵拉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力。

几年来,第十师在不断强化专防专控、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维稳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实施“皆兵+精兵”战略,全面提升干部群众军事技能,巩固与驻军、地方、各民族群众等通力合作的军警兵民管边控边基础、提升稳边控边能力建设。

目前,第十师正通过不断加快团场改革、推进兵地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让各族人民把建设好兵地共同家园当成热爱祖国的重要共识,当成维稳戍边的重要责任,让广大职工群众成为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一分子,让区域各方从社会稳定向长治久安迈进。

面对稳疆固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第十师主动以新的姿态进行应对和破解。师团连户纵向到底,军警兵民横向到边,形成一道特殊的“稳定器”,成为国家战略中兵团使命的十师力量。

用团结凝成金山大熔炉

新年前夕,第十师精心排练了以兵地戍边守土、民族团结互助为主线的大型文艺节目前往阿勒泰地区开展交流。行署副专员库丽努赞扬:演出不仅满足了地方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凝聚起了兵地各民族间强大的正能量。哈萨克族文艺工作者努尔兰表示,演出让地方各族群众从国家利益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兵团。

第十师与所处的阿勒泰、塔城地区,西与哈萨克斯坦相邻,东与蒙古国接壤,北靠俄罗斯边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制约,区域各民族之间在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近年来,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为特殊使命的第十师,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担当起了新常态下区域“熔炉”的作用。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一家亲”。2014年兵团成立60周年前夕,汇集国内艺术名家的“心连心”艺术团赴第十师慰问演出。这是兵地各族群众首次迎来如此高规格的文化艺术盛宴。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庆祝演出活动主会场选定北屯市,不仅是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对第十师的关怀激励,更让当地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彩;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对边疆儿女的深情厚爱;更感受到兵地各族人民团结稳疆、建疆、兴疆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第十师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兵地亲兄弟”“民汉一家亲”的意识,在推进兵地融合发展中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有效机制;科学统筹规划,增强发展合力;发挥特殊作用,示范带动引领。双方加大人才的交流使用力度,互相选派高素质、能力强、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任实职。

第十师以“兵地共创、团县牵头、连乡互动、群众接对”为抓手,主动与地方建立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统筹兵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促进民族团结、区域共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通过组织医疗服务队、文艺演出队、农机作业队到地方巡诊、演出和生产,促进民汉各族群众交流交往,融合融心。

“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的第十师,始终坚持与阿勒泰、塔城区域兵地各方周身一体,各民族同胞情同手足的团结理念,在文化引领上相互交流;在生产技术上相互交往;在情感沟通上相互交融,使区域兵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戍守着伟大祖国的西北边关。 

以智慧奠基额河示范区

2014年秋季的阿勒泰兵地现代农牧业及城乡一体化交流现场会上,阿勒泰地委书记、第十师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邓章武高度赞扬“第十师在‘三化’进程中对整个阿勒泰区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第十师科学处理新常态下屯垦和维稳戍边、兵团和地方的关系,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北屯建市等系列机遇,坚持以示范引领兵地“三化”建设不动摇。按照“中国中亚湖滨生态城、寒地田园小城镇”的定位,突出利用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聚集人口、产业、文化,提升维稳堡垒的作用。

第十师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面向“四国六方”的区域优势,争取从国家层面推动向西开发开放,前瞻性地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努力使之成为兵团先行先试、开放创新的示范区,沿边开放的增长极。重点推进额尔齐斯特殊经济开发区规划并已形成初步成果,一批由政府和民间推动的“国际号”税收研究、旅游商贸、影视文化等项目相继落地。

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做实城投融资平台是第十师重点探索的新课题。在区域率先引进全新的模式和理念,按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等难题。总长近20公里的北屯玉带河工程建设,不但可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灌溉体系、防洪工程和交通通道,并成为带动沿河两岸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冰雪运动等项目开发的景观区、文化廊和经济带,为高寒旱区城市综合配套建设提供了样板。

按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额尔齐斯经济特区核心区标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实现城市建设与工业经济、物流服务等有机整合,对北屯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额河草原食品、额河酒业等为主导的绿色工业产品,陆续成为自治区著名商标品牌、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团场及地方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群众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客商的现代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促进区域兵地协调发展中,第十师大胆打破兵地界线,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城镇化格局,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主动融入地方,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以商贸物流、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目前,第十师以北屯为中心,向团场和周边县市辐射的综合立体交通逐步形成,商贸物流功能日趋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承载功能陆续显现。

第十师坚持师市一体、兵地一体,把资源整合覆盖到团场甚至地方乡镇。目前,创办的多个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中心等公益性福利机构,已经惠及到区域各族老年人。

随着以第十师为主导,以北屯为核心的额尔齐斯经济特区的推进,第十师将真正成为引领阿勒泰区域兵地各方各民族同胞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共同繁荣进步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