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蜀山法院:“牵手”高校育英才
坐落在合肥市长江西路上的蜀山法院,被林立的高校围绕。
27所高等院校,56所科研院所,作为合肥中心城区之一的蜀山区,科教优势突出。司法机构与知识的殿堂,看似没有交集的二者,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正发生着积极的化学作用。
蜀山法院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从2008年就开始建立,先后与辖区内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合作共建,提供大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每年实习人数百余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类型案件接连出现、新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对基层法院法官提出了更高要求。”蜀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江华说,“法院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促进了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是审判实践向高校延伸的具体体现。”
庭审走进高校
开庭审理一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时,蜀山法院主动邀请安徽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60名学生进行旁听。诉讼过程中,合议庭围绕被告医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等焦点问题引导双方当事人举证、质证和发表意见。庭审过程辩论激烈,但紧张有序,严密周详。
选择邀请与案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旁听庭审,实现资源共享,是蜀山法院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有机部分。随着司法公开的推进,蜀山法院更多地将适合大学生旁听的刑事案件搬进了校园。
2013年9月18日,安徽农业大学新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蜀山法院刑事审判庭正在这里现场审判杨某盗窃案。
杨某曾两度因盗窃被判刑,2013年4月,他3次溜进某高校偷盗9台笔记本电脑。经过审理,法庭当庭宣判,判处杨某有期徒刑2年零4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亲身体验庭审,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体会到法律的威严。我们今后一定会加强防范意识。”一名学生在庭审结束后感慨。
在一起安徽大学法学院组织的模拟法庭上,应邀旁听庭审的法官戴刚在肯定同学们准备充分,庭审规范的同时,也客观指出了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代理人发问证人频繁使用我反对、我抗议等字眼,这些来源于美剧、港剧的内容,与真实的庭审大相径庭。这也表明学生需要司法实践锤炼的必要性。”戴刚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蜀山法院多年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旁听庭审、模拟法庭、裁判文书上网、开通官方微博和门户网站等形式拉近司法实践与大学校园的距离。
牵手科研院所
2014年5月,蜀山法院报送的《送达制度方面的相关研究》课题成功中标安徽省高院的2014年重点调研课题。“这在全省的基层院里,算得上凤毛麟角。”江华表示,“这是蜀山首次申请的课题,中标成功后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准备打一场理论的攻坚战。”
院校的理论资源和科研优势是提升法院司法能力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支撑。除了由分管院长牵头,选拔5名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法官外,蜀山法院还根据合作共建的内容,与安徽大学联系,邀请在诉讼法方面的教授刘艳芳进行指导,共同组成课题组。
课题组专程赶赴上海、浙江法院考察学习,了解发达地区法院送达的先进做法,查询海量的参考资料,广泛开展问卷调查、耗时近5个月,使得该课题报告顺利按时按质交稿。
为了进一步提高法院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蜀山法院7月16日与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学术研讨、人员交流、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共同推进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交流与合作。
法官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需要法律知识的更新和储备,在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需要专家教授的指导点拨,在从事课题调研时,需要专家教授的辅导和提升。
在2014年安徽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的安徽省首届环境司法论坛上,蜀山4名年轻法官报送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多年来,蜀山案件质量水平一直领先全市基层法院。究其原因,江华表示:“这与借助蜀山丰富的科研优势,与高校合作共建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