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中会:公信力是行政复议的生命线
行政复议工作在建设廉洁、守法、诚信、高效的现代法治政府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月18日,济宁市人民政府申报的“济宁市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荣获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中会。
济宁出了个“中国法治政府奖”
记者:获得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对济宁意味着什么?
刘中会:这次济宁市入选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表明了组委会专家评委对我市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的充分肯定。
依法行政是前提,公信力是行政复议的生命线。随着济宁市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行政复议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纠错率大幅提升,群众对行政复议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行政复议工作在建设廉洁、守法、诚信、高效的现代法治政府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荣获这个大奖,对于济宁的法治政府建设来说,也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我们深感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济宁模式”
记者: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的“济宁模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中会:我市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首先,完全集中行政复议权。将原由市政府和各部门分散办理复议案件的模式改为由市政府“集中受理、集中审理、集中决定”的模式,进一步理顺了行政复议管辖体制。
创新审理工作机制,实行“专家审案、公众参与、委员票决、现场监督”。建立了“两委一办”工作模式,行政复议委员会内设“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行政复议办公室,分别负责案件的审理、监督和日常事务。
同时,实行专家断案。在审理委员会中,委员构成更为专业化、多元化、社会化。在审理委员会委员审理案件时,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现场监督。这种分权制衡、民主决策、审理权与监督权相分离的运作机制,是对传统审理方式的重大突破。
“大复议、中诉讼、小信访”
记者:“中国法治政府奖”给济宁的颁奖词中说:“济宁市行政复议委员会,为大复议、中诉讼、小信访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请问,济宁市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还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刘中会:我市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化解了大量行政争议,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行政复议公信力得到显著提升。其中,“集中受理”“集中审理”“集中决定”的“三集中”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予以推广。
“专家审案、公众参与、委员票决、现场监督”的审理机制,保证了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了人民群众对行政复议不公开、不透明、“官官相护”的疑虑,人民群众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行政复议作为理性维权的重要途径。
“打一个最高分”
记者:济宁市政府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您会给改革打多少分?
刘中会:在“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终评会上,组委会的专家评委给我们打出了最高分,表明了对济宁市行政复议工作的充分肯定,我自己肯定也是要打最高分的。
记者:获得了大奖之后,济宁市行政复议工作着力点在哪里?
刘中会:“牵牛要牵牛鼻子”,全面提升行政复议办案质量。行政复议办案质量是行政复议工作的生命,只有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工作,老百姓才会信任复议、选择复议。要突出审理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城市房屋征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把协调、调解贯穿于复议办案的全过程,促进当事人与行政机关的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争议的负面效应。
大力推行公开审理方式,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行政复议案件,一律公开审理,以公开透明的程序保障审理结果的公正,树立“阳光复议、透明政府”的良好形象。
加大行政复议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新的案件受理模式和操作方式,让人民群众尽快知晓并熟悉行政复议申请方式、申请地点、管辖机关等信息,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行政复议途径合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解决行政争议。
(济宁市法制办祝海明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