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打造平安宜昌“升级版”
湖北宜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社会治理新体系。11月3日,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上,该市作了专题报告,并向全国推广。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借助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平台,大力侦查破案,实现了公安工作新跨越。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在网格警务、平安警务、安防警务、满意警务上下工夫,努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同类城市一流、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平安城市”,公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连续5年位列湖北省市州首位,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地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注重细节的“网格警务”
“以前,一个民警一双眼,现在联手‘格格’,多了千双眼。”宜昌市西陵公安分局鼓楼街派出所社区民警谭春在去年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民警眼中的“格格”就是宜昌市公安局正在全市开展的“一室一警”“一格一员”“一街一队”“一组一户”“一区一策”的网格化警务。此举,不仅实现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多元化,还实现了全市区县的全覆盖。
“门窗关牢多一点,安全多一点;现金搁家少一点,风险少一点;警惕多一点,受骗少一点;防范多一点,平安多一点!”这些是该市古塔社区的网格管理员在推广“平安建设,我参与我行动”争创平安网格活动中,通过社区E通向辖区每户居民发送的平安创建短信内容。
“把网格、社区作为平安建设的第一单元,宜昌市公安局注重细节,从实化细化入手,真正实现群防群治。”该局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所谓“一室一警”,是指宜昌市城区(城关)派出所按照“一区一室”“一室一警”的标准,配备专职社区民警。乡、镇派出所按照分片包干、全面覆盖的原则,落实责任区民警。社区(责任区)民警全日制、专职化在社区开展“信息采集、人口管理、治安防范、隐患排查、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同时,宜昌市城区(城关)派出所还加强和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每个警务室配备2-3名协警,实现公安网、互联网“双网”进社区,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所谓“一格一员”,就是借助开展“千名民警进网格促和谐保平安”活动,建立每个网格1名民警指导、1名网格员、N名群防力量的“1+1+N”警务模式,开展情报搜集、走访群众、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动态掌控等基础工作。完善社区警务与网格化管理对接机制,依托社区警务工作平台,健全网格员采录信息、社区民警核签信息、警综平台与市政务平台实时交换信息的共享机制,全面采录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信息,实现信息全采集、全覆盖。
同时,建好“一街一队”,即每个街道(乡镇)组建1支20人以上的专职巡逻安保队,城区(城关)社区组建一支10人以上社区安保队,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检查、巡逻守护、安防宣传等工作;发展“一组一户”,即以村组或住户集中院落为单位,从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治安积极分子中遴选治安中心户长,用手机提供信息、调解矛盾纠纷、组织治安防范、开展法制宣传。
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宜昌市公安局对民情的洞察和服务变得更精细化。如今,11000名城乡网格员将动态实时采集和部门工作产生的海量数据汇集于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上,横向与包括公安在内的34个部门进行关联,纵向与全市13个县市区的镇村街道社区实现共享,为平安宜昌助力,实现了积“小安”为“大安”。
平安警务重在破案控案
宜昌网格化管理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因为其带来的大数据、大平台的建立,运用在侦破案件上功不可没。
宜昌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第一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邓恢林曾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全市公安机关将坚持履行维稳第一责任,坚持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大力侦查破案,强化信息应用,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实现公安工作新跨越。
“结合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平台,我们按照‘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好地控发案’的方针,更好地保证了宜昌人的安全。”宜昌市公安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快地破大案,宜昌市公安局围绕“砖砂石霸”、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垄断市场等违法犯罪,深入开展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截至目前侦破各类刑事案件5854起,28起现行命案实现全破,打掉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3个、恶势力团伙17个。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15起,收缴各类毒品93.8千克。侦办经济案件454起,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破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8起,查获涉案资金20亿元,维护了全市平安。
为了更多地破小案,宜昌市公安局针对黄赌毒、“两抢两盗”等多发性、常见性治安问题,开展了“反盗打抢”“扫黄查赌禁毒春雷行动”等专项行动,破获“两抢两盗”案件3674起,打掉侵财性犯罪团伙134个,破获涉赌刑事案件52起,涉黄刑事案件32起,打击处理人数同比增加5%,提升群众满意率。
为了更好地控发案,宜昌市公安局在城区夷陵广场、步行街、万达广场、五一广场等区域组建了8个巡防区,从局党委委员开始,全体机关民警实行包片负责,带警车、带警械、带枪支、闪警灯,武装巡逻、动中备勤,在重点部位构建“快速反恐处突控制圈”,对中心城区重点部位基本做到1分钟见警,增强群众安全感。
群众满意是“第一导向”
“社会治理的效果好不好,老百姓的满意度是衡量的重要标准,是我们平安建设的第一导向。”宜昌市公安局负责人说,“通过网格化管理,我们打造了一支过硬的队伍,探索了一条社会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2013年,宜昌市公安局创建了“第一综合党支部”,以党建促队建,以队建促业绩。以“警营大讲堂”为载体,打造了“党组织书记讲党课”“青年民警大讲堂”“道德讲堂”三大亮点活动,以学习提升队伍实力、服务公安实战、创造工作实绩。
据介绍,在过硬队伍建设中,宜昌市局党委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每月深入基层所队值班备勤一天、深入社区网格巡逻防控一天、深入联系企业上门服务一次、深入联系村(社区)解决一个难题,实现了“领导为民警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同时,宜昌市公安局从去年开始深入开展“肃纪整风”专项活动,仅2013年查扣违规警车20余台次,问责92人次,警示谈话7人,立案查处5案3人,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正气,一次性清理裁减超编公务车222台。
同时,自2014年开始,宜昌市公安局还抓住过去窗口服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接处警冷硬横推,执法办案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全面大排查、大扫除、大检修。
对此,宜昌市公安局首先在优化服务上下工夫。在全市基层派出所办证窗口、交警支队车管所综合服务大楼实行每月首个周六正常办公。开展“流动车管所”业务,对本市专业运输单位的机动车,开设专场检测,对本市大型企业驻外地施工点、外营地等机构的车辆年检,实行上门年检、委托年检,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7000万元。在全市118个基层派出所推行“引导员”制度,每天确定一名民警或协警专门负责接待、引导、协助群众办理报警、求助。在工业园区、大型企业设立警务室82个,服务企业项目建设。
其次,宜昌市公安局在简化程序上下工夫。该局工作人员树立“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理念,在湖北省率先实行省内户口迁移取消户籍证明,主城区同城户口迁移网上办理。对申请爆破作业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实行电话预约服务,公安机关审批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对车辆办牌办证涉及的驾驶员体检、缴费、保险、证照办理邮政速递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实行网上受理、办理。
其三就是尽可能地下放权力。宜昌市兴山、五峰、高新区所有消防行政审批由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办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辖区内公安消防机构办理。重大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行政审批实行公开会审,现场出具行政许可意见,并明确规定消防行政审批前置条件一律废止,消防产品检测工作一律停止,不允许强制送检。简政放权,服务群众。另外,还建立起了“不满意”警情人工自查回访工作机制,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 110接处警满意率由79.80%提高到92.93%。
“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市委书记黄楚平在该市首捧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长安杯”时提出更高的目标:要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平安宜昌“升级版”,力争率先建成平安中国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社会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