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法在这片土壤遍地生花

——专访安徽淮北司法局局长刘继英

 

2013年,刘继英到淮北司法局任局长,彼时这里的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刚来的时候,这里的普法基础相对薄弱,就先把全市二十多个司法局和16家律所全跑了一遍,除夕夜也在下面跑,就是想好好摸摸底,看看到底什么情况。”刘继英说,“经过摸底调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关注好“重点”

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农民、企业家这是五类重点普法对象,“这几类人的普法工作做好了,普法的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刘继英说道。

为此,推动淮北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学分考核制,不低于5分,政府的普法宣传考核不低于1.5分等刚性措施;借助“淮北科学大讲堂”干部学习平台,邀请法学专家讲课。

打造“学法第一课”品牌,在青少年开学第一天进行普法教育,并开展法律学习小组、法治主题班会、互动游戏、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

开展“精致相城、法治同行”送法律、送文化进乡村、进企业,邀请专家进监狱定期开展“黄丝带”活动,组织律师下乡法援。

抓住每个机会

每当淮北市有重大的节日或者举办什么大型活动时,刘继英和她的同事们总是特别的忙碌,“这时候人流量很多,来的人层次杂,因此普法的覆盖面更广。”刘继英说。

417日,淮北举办食博会,“我们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每天都有几万人过来,可以影响的人更多。”刘继英道,“但当时摊位紧张,没有空位。我们就去找主办方商量,想在这里搞普法宣传,最终给了我们一个摊位。”于是领着律师、公证、法援、志愿者进会场,每天讲解、发《便民法律知识手册》、接受咨询,守了3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很多人过来,土地问题、家庭纠纷,问什么的都有,人气非常旺。”刘继英笑道。

“只要你找机会,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继英谈到自己的经验。

穷尽每个载体

普法宣传当然不能放过身边的任何载体,“普法也要与时俱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好好使用,利用好你能接触到的每个载体。”刘继英说。

在《淮北日报》开“民主与法治”“淮北司法行政”专版,《淮北晨刊》开“以案说法”“检察视点”等专栏,定期刊发法律宣传知识;依法治市成员单位每天上线“法在身边”广播节目讲法,与“南湖法制”一起成为淮北知名普法品牌;淮北电视台开播“法制时空”“法治濉溪”,另有“说办就办”、“行风热线”等栏目为百姓反映心声,让政府解疑释惑。“并且和市里沟通明确法制宣传广告要占公益性广告的20%,这点已经落实。”刘继英说。

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户外电子屏、车载电视、公交车体等新型介质延伸。“微博、微信都在普法工作中运用,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大屏幕也是我们的重要工具,并且我们和移动通信三大运营商协调,他们有义务协助普法宣传。”刘继英介绍。

让偶然成常态

“我们不希望这些普法活动是过场式的,今天过了就没了。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偶然的一次变为常态,也一直在尝试。”刘继英说。

相山公园是淮北的4A级景区,人流量很大,“我们感觉相山公园的长廊做普法宣传效果会很好。”刘继英说,但是公园管理人员说,和公园的整体形象不符,不同意。“我们就和他们商量,去买仿古木装饰走廊,形成一个文化长廊,不破坏公园的整体形象。”刘继英至今说起这件事一直很满意。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市政广场设法治公园,市区街道建法治文化一条街,烈山区榴园村建法制文化巷,濉溪县建法制文化公园、杜集区法制文化墙,长途汽车站、新建火车站前广场建立“普法驿站”等,无死角、无遗漏,“我们不是生硬地搬口号、条文,而是通过漫画或者故事,剖析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社会热点法律新闻,让人看不出来这是在宣传。”刘继英说。

为了让普法的效果更好,干脆长期包了21路公交车,法制工作者定期进车宣传,发围裙、袋子、资料。“觉得效果挺好,起码让公众知道了我们宣传的事儿。”刘继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