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情家书”成服刑者改造动力
广东梅州监狱
梅州监狱第七监区发起的家书分享活动的重要成果——几本装订成册的“亲情家书”整体地摆放在会议桌上。这种为服刑人员喜闻乐见、深深敬重的改造“动力”项目,已成为梅州监狱的特色项目。据了解,2008年至今,梅州监狱第七监区已经收集了“亲情家书”两三百封。
家书传递正能量
“以服刑人员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他们,这更具有教育意义。”梅州监狱研究室主任陈远泉说,亲情家书的正能量可以互相传递,也更能触动服刑人员。
该监狱第七监区李副监区长对此深有同感。他表示,从2008年到现在,梅州监狱第七监区已经收集“家书”四十期,两三百封“亲情家书”。
“最初的想法来源于检查服刑人员与亲朋好友的通信。” 李副监区长称,在检查服刑人员信件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充满正能量,能启迪人、打动人的书信,遂产生了将“这些书信作为专题教育题材与其他服刑人员交流学习”的想法。起初,由于信件涉及隐私,大多数的服刑人员不愿意将自己与家人的通信公开。经过干警的一番开导,一些服刑人员慢慢开始公开书信。
李副监区长称,该教育改造方式,使一部分很少写信的服刑人员在狱友的带动下开始写信给家人,其与家人的通信频率也不断增加。
“去年我们的邮资费增加了不少。”陈远泉称,和亲情电话等其他通讯方式相比,书信往来能突破时空和对象限制,其情感流露得更加自然、深沉,也能使服刑人员改造的动力延续得更久。
李副监区长直言,书信使一些不离不弃的恋人通过文字互诉衷肠,客观上也绕过了男女朋友关系不能与服刑人员通话的规定。“这对他(她)改造的动力、以后的人生,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以爱之名积极改造
“改造最怕没期待、没盼头。”梅州监狱第七监区李副监区长称,服刑人员都希望在书信中向家人报喜,并得到家人理解与支持,这样他们改造的动力会更大。
工作多年,李副监区长印象最深的是服刑人员范某的转变。范某因贩毒进入梅州监狱服刑5年间,没有任何家人前来探望,一直浑浑噩噩,监狱内的考核成绩也非常差。
经了解,范某出生后,便过继给其姨夫当了儿子。在范某看来,自弟弟出生后,姨夫一家对他越来越冷漠。为此,范某与家人小矛盾不断,心里渐怀委屈与恨意。
干警了解情况后,积极鼓励范某拿起笔给父母写了第一封信。在信中,范某吐露了自己埋藏多年的心声:对父母不孝的愧疚,对父母之爱的疑问。很快,范某收到了父母的回信。在信中,范某的父母表示,他们并不是不爱他,而是恨铁不成钢。
几次通信下来,范某与父母冰释前嫌,化解了彼此心中多年的隔阂,让范某最开心的是,父母来探望他了,见面的那一刹那,三人隔着铁窗痛哭不已。
此后,“他(范某)的态度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李副监区长表示,范某自父母探望后,认真听从父母的嘱咐,开始积极改造。
稚嫩笔触后的期盼
记者看到,家属寄给服刑人员的家书中,不乏稚嫩的笔迹,比如:一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信给服刑的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在里面还好吗?您寄信回来说您减刑了,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很开心。爸爸,我期中考试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0多分”,更可贵的是这位服刑人员的孩子还在信纸的上方贴了一个心形剪纸,写着“父亲节快乐,祝身体健康”。
“……爸爸,因为你在里面就没有人照顾你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保护(重)自己的身体,我们不在你身边,你更要坚强面对困难,好好改造……”这是另一服刑人员的儿子,以小大人的语气,在信中关心父亲、鼓励父亲。
“这些话语看似平常,却很感人,很实在。”李副监区长称,这也是最能打动服刑人员的地方。
写信,也是自省
“儿子现在悔恨过去因一时冲动带来种种的后果,给咱家带来的所有打击。我是一个不孝之子,在妈病倒的时候,我没能陪在她身边,在她不甘心合眼的那一刻也没能让她看上一眼。”
这是一位服刑人员写给父亲的悔恨信。在这封中,他称“这些年,我无时无刻不在忏悔,追问自己,反省自己: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做什么?我有没有尽到身为人父应尽的责任?我为什么会落到今天的下场?”
正是通过给家人写信这种方式,许多服刑人员开始自我反省,并积极改造。比如在另一封信中,入狱8年的青年给母亲写信道:“如今,我明白了当初犯罪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危害,给家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也为自己失去了自由、宝贵的青春时光感到可惜和后悔。每当我仰望蓝天时,我都会感慨不已……”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深深的愧疚与悔意。
梅州监狱第七监区会议桌上的这些家书,还有那些放在服刑人员枕头底下的家书,它们或深情,或朴实,在流露真情、传送爱与亲情之间,也成了服刑人员努力改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