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矫治化解潜在隐患

广东揭阳监狱

音乐治疗室有舒适的充气床和自动按摩椅,宣泄室有柔软的防撞墙,沙盘游戏室有几百个小模具……

这是广东揭阳监狱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供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场所,也是服刑人员心灵获得“重生”、监狱与社会化解潜在隐患的地方。

心理危机干预防悲剧重演

在音乐治疗室接受记者采访时,年过30岁的服刑人员林某略显局促不安,两只手时不时交搓着。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师李科晓事先介绍林某相关情况,记者很难想象面前这个个头不高、表情平静、不怎么说话的男子,内心深处曾蕴藏着难以预料的暴力。

李科晓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林某时,林某吞吞吐吐,并未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在第二次咨询时,林某告诉他:想要杀人,这个念头与4年前犯罪的感觉一模一样,特别强烈。

2008年,林某犯罪前的一个星期,他的脑海中不断地出现了想杀人的念头。虽然他明知这种想法不对,但是始终难以控制自己。最终,林某犯案,强奸一名女子后将其杀死焚烧。从被发现、逮捕到服刑的4年里,林某很平静,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减刑前写悔罪书时。

2012年,林某写悔罪书时,杀人的念头再次浮现,“我害怕自己会再次伤害别人,伤害家人。”林某决心消除自己的念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经心理测试,林某的暴力倾向及变态心理分最高时能达77分。这意味着林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李科晓发现,林某暴力倾向的深层原因来源于儿童时代的经历。

这场心理咨询的拉锯战持续了一年多,李科晓前后对林某进行了十几次的心理咨询,在取得林某信任、与咨询对象建立了起良好咨询关系后,他鼓励林某倾诉、自我发泄,让林某放松心情,用认知疗法帮助林某找出不现实、非理性的思维特点,消除各种不良心理障碍。

“最后他的暴力分值降低到了四十多分,在正常心理范围内。”李科晓说,结束心理咨询后,林某还需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心理测试。

“我想杀人的念头已完全消失。”林某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他的心胸已慢慢开阔。揭阳监狱教育改造科负责人称,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消除了监管安全隐患,确保了监狱的监管安全。 

在揭阳监狱,狱警把那些心理不健康、有暴力倾向、有自杀自残行为的服刑人员列为重点跟进跟踪对象。心理咨询师还对重大违纪的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情况进一步恶化。据介绍,2013年开展此项工作后,揭阳监狱违纪扣3分以上的服刑人员大幅度减少。

心理咨询缓解出监焦虑

时间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心理咨询师杨晓春还能记得他与服刑人员李某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当时,李某两眼通红,脸颊挂着泪水,整张脸因痛苦的抽泣略显扭曲。

让年仅19岁的李某如此痛苦的正是出监前的焦虑,其担心出狱后朋友们会歧视他。“我能感觉他的痛苦,非常想要帮助他走出困境。”杨晓春说,他对林某进行了多次心理治疗。最后,心理测试的各项结果显示李某的焦虑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在监狱里度过几年后,社会知识系统不完备的年轻人往往更忧虑出监后的前途。”杨晓春称,目前他接触比较多的案例是,入监适应心理障碍和出监焦虑,其中1825岁的服刑人员的出监焦虑更厉害。

据了解,揭阳监狱经常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包括90后、病患服刑人员、去年潮汕洪灾时家里受灾的潮南籍服刑人员等。

情绪疗法解决家庭困扰

“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去重享家庭温暖。”说到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小时候已离异的父母重新复合,90后的叶某掩饰不住脸上的幸福。

然而,早在一年多前,心理咨询师杨晓春第一次接触叶某的时候,他完全不像现在这般开朗,整个人憔悴不堪。据杨晓春介绍,起初,叶某以失眠、头痛前来咨询求助,在咨询的过程中,杨晓春才发现叶某实质的问题是家庭困扰。

叶某4岁时,父亲因纵火罪入狱。刑满释放后,叶某的父亲一直想找时机与其妻复合。对于父亲此举,叶某内心纠结矛盾万分:一方面,他希望父母复合,补偿他从小缺失的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他站在母亲的角度,又担心父亲会伤害母亲。

杨晓春听完叶某的困扰后,通过合理的情绪疗法,先疏导其不良情绪,并指出叶某观念中不合理的地方。

“杨警官教我怎么劝导我父母。”叶某称,自己按照杨晓春说的去做,父母最终得以复合,还一同前来监狱探望他,鼓励他努力改造,早日出监,一家人再次团聚。

“经过我们的努力,有一部分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不过也有‘疑难杂症’。”杨晓春说,有时候碰到比较难的案例,他只能借助团队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慢慢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注:为保护隐私,文中涉及警察、服刑人员均做了化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