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相与和解之间取舍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是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的著作,我最早读到这本书是几年前在台湾旅行时,读后感慨万千。很高兴今天“理想国”出版了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

    每个国家在其转型过程中都会有些灵魂式的人物。南非何其幸运。1991年,白人作家纳丁·戈迪默女士因为反种族隔离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1993年,黑白双星曼德拉和他的政治对手德克勒克作为促进族群和解的典范,一起走上诺贝尔和平奖领奖台。而在此前近10年的1984年,本书作者图图因为反对种族隔离而成为南非首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于次年成为南非开普敦首位黑人大主教。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讲到一个悲哀至极的故事,并由此质问——为什么那个开普敦年轻人被处死并就地焚烧后,杀害他的4个人竟然能够一边翻动火堆里的尸体,一边坐在旁边心安理得地吃烧烤?他们如何回到家里拥抱自己的妻子,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

    我一直以为,中国最缺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人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意义、自我价值、自尊、爱与同情、信仰,它主要涉及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你要把自己带到哪里去。当然,它也包括我们如何在宽恕他人的基础上保全自己。

    人的教育面对的不是几个简单的群己权界的概念,但它们是所有权利观念的起点。好社会同样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有针对人与制度的双重建设。而我有幸在图图大主教的书里看到了这种双重努力。

    南非民主化与种族隔离政策的废除让被压迫的黑人实现了政治上的“南非梦”。然而,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接下来最紧要的是文化和心理上的重建,即如何促成族群之间、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宽恕与和解,让南非从种族隔离的伤害中复原而不是冤冤相报。图图大主教深刻地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他担心新生的南非因为受害者对加害者的清算重新倒在废墟里。如果仇恨和清算注定只能将新南非变成一座新的废墟,那么宽恕与和解就不仅不是软弱,而且是另有广阔前途。

    图图大主教的这种忧虑及其远见,与曼德拉不谋而合。曼德拉后来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也特别回忆到自己走出监狱并当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后的心路历程——南非绝不能撕裂,重演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战争。你若真心热爱自由,就必须在拯救受害者的同时,也拯救加害者。因为在一种罪恶的制度下,加害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囚徒。

    “以真相换自由”让南非因此“避免了纽伦堡审判和一揽子大赦(或全民遗忘)的两个极端”。从1996年开始,在图图大主教的主持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通过当事各方提供证言,就19601994年期间南非人权状况还原历史真相,既揭露了种族主义政权虐待黑人的罪恶,也不回避非国大等黑人解放组织的暴力活动曾经迫害反对派、侵犯人权的问题。

    用图图的话说,这也是一个“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以可能获得自由之胡萝卜换取真相,而大棒则是已捉拿归案的将面临长期监禁,仍逍遥法外的则面临着被捕、起诉和牢狱。但是,种种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个恶人仅仅因为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就可以溜之大吉?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成立是否道德?大赦是否有违正义?这些也都是作者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中着重探讨的问题。

    (作者系著名政论、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