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大考”
随着声讨军训的呼声高涨,军训改革迫在眉睫。但这项改革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让更多受训学生真正参与到国防事业中,禁止军训沦为一场捉弄国家的游戏。
外出露营时,会搭帐篷吗?越野迷路了,如何判别方向?遇到突发伤害,是否会止血包扎、做心肺复苏?这些求生技能本应在中国的学生军训中悉数掌握,可现实却是:学生们只学会了站军姿、踢正步和练队列这“老三样”。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201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2468.1万人,其中参加军训的人数达600万人。600万人,在夏日的知了声中操练着统一的动作:站军姿、正步走和练队列。说得通俗点,就是600万人无需费半点脑筋地重复着站和走。
目前,我国学生军训因忽略了实用性,对宿营、越野识途、紧急医护等求生技能极度匮乏,而国外的中小学生们便已具备基本的求生能力。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我国溺水儿童死亡人数与日俱增,而国外的童子军们不仅可以自救,还能在他人遇险时急中生智,挽救生命。据相关数据显示,至今为止,美国宇航局有57.4%的航天员曾参加过童子军活动,36.4%的西点军校学员是童子军。
自1985年9月学生军训试行以来,“老三样”重复了近30年,甚至连军训口号、训歌、着装都代代相传,保持高度一致,因而导致我国的军训记忆呈现出固化而板结的状态。
由此看出,我国军训改革形势日益严峻,“大考”迫在眉睫。
不可替代的“体育课”
学生们对付军训的手段五花八门:鞋底垫卫生巾,吸汗舒适;防晒霜涂了一层又一层,面包凉茶样样备齐……军训,俨然成为一场自我娱乐的“体育课”。
今年8月底,一些因军训导致的意外事故发生后,取消军训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军训不应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应该由各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主决定。
熊丙奇指出,如果军训只强调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必然会带来更多矛盾和冲突,即使军训将重点导向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价值也有限,这就好比学生参加一次吃苦夏令营。
对学生进行军训,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虽然很多国家的青年必须服兵役,但我国人口多,青年不可能都服兵役,因此参加军训被视为服兵役的一种形式。
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最可行、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军训。
近代历史上,中国因国防观念不强,而备受外国侵略。120年前,中国兵败甲午。甲午开战前,日本人经过调研:“清国虽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77年前,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前夕,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的秘密情报曰:“中国人之特性,爱国不过五分钟,甚至有不知国家为何物者……以华北民众论,其意志均属奸猾而薄弱,易于利诱与威胁,民众间缺乏团体组织与训练,完全为散沙状态。”
据军事专家张露说,目前中国军队人数共230万,是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但中国地域广阔,军队保持适度规模完全有必要,而军训就是扩充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渠道。
但事与愿违,学生们对付军训的手段却五花八门:鞋底垫卫生巾,吸汗舒适;防晒霜涂了一层又一层,面包凉茶样样备齐……军训,俨然成为一场自我娱乐的“体育课”。
相关专家认为,组织军训和国防教育要两手抓,要杜绝军训变成体育课,国防教育变催眠课。
“教官荒”的制约
部分省市没有多少驻军,加上武警、消防、边防也凑不够数量,所以许多学校只能让国防生训练学生、学长学姐们带学弟学妹。
踢正步、站军姿、练队列,是我国大中学生普遍实施的军训科目,表面已军事化,但从实质考量,无异于体育课。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发现,现实中的军训与国家规定相差甚远,所有学校基本是以求简为原则,以安全为理由,“老三样”就这样重复了近30年。
例如2003年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其中规定,学生军训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有广为熟知的队列、战术、野营拉练、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等。
为求简便,全国高中学校将国家规定的内容简化,“现在我们学校军训时,学生连枪都没摸过。”河南某高中负责人郑清源(化名)说,受器械等客观因素限制,其所在高中近年来都是在校内军训,内容也只有“老三样”。
在军训保障方面,很多正规的学生军训基地数量有限,且场地容量小,面对众多学校显得捉襟见肘。
据估算,军训基地按50元每人每天的标准向前来军训的学生收餐费和住宿费,但若加上打靶、拓展训练等项目,花费就要大幅度提升。出于费用考虑,绝大部分的军训也主要在学校操场完成。
除军训外,军事理论课程也未引起学校重视。许多高中学校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只是教一些简单的军事理论知识,或是观看一些军事科技片就算完成了任务。
军训还面临着一大难题,教官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多个省份面临这种矛盾。自2001年学生军训全面展开以来,高校不断扩招,而驻地现役部队精简整编,一增一减之间,承训部队和参训学生的比例迅速拉大,教官保障就成了问题。部分省市没有多少驻军,加上武警、消防、边防也凑不够数量,所以许多学校只能让国防生训练学生、学长学姐们带学弟学妹。
南方某高校大一辅导员楚玲(化名)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近两年来,学校军训不断被简化,不仅内容少了,而且教官也是由学长学姐们担任。据相关报道,辽宁科技大学的军训教官全部由“应征入伍”返校就读的大学生组成。
“学生任军训教官,确实节省了不少费用,但是学长和大一新生年龄相仿,军训要求大打折扣,军训效果也不如从前。”楚玲说。
“老三样”的阴影
“14天的训练时间,许多学校很难达到较高标准。这就使得学校和部队协商时,只好舍弃难度大的,选择容易实现的科目来训练。”
虽然已经实施近30年的学生军训面临改革,但只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组织工作,在安全范围内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过,这就需要军训各方参与者溯本清源,极大程度地满足大中学生对军训方面的需求,让军训名副其实。
目前,我国施行的军训教学大纲,无论从军事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革命,还是从学生代际发展角度来看,都难以适应当前学生军事训练形势。
天津市某军训基地负责人杨威(化名)说,中学军训开始前,学校会从基地提供的“菜单”挑选训练项目,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选队列、站军姿和踢正步这三项。在杨威看来,“老三样”军训虽无新意,但基本没危险,且各项服务也相对成熟,这正符合大部分学校领导的心意。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李建海研究员认为,当前的军训科目应该有所删减,“14天的训练时间,许多学校很难达到较高标准。这就使得学校和部队协商时,只好舍弃难度大的,选择容易实现的科目来训练。”李建海建议,再修订军训大纲时,应将军训科目分为“必训”和“选训”两类,难以实现的科目可以选训。对于必训科目,需把对应科时落实到位,宜细不宜粗。
但是,教官素质的高低,学校无法辨识更无法培训。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主任、国防大学军训办主任郭之珂大校曾表示,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和配备学生军训专职干部,是保证学生军训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师资的保证,要提高军训质量只能是空谈。”
除此之外,受训学生也没有选择权,受训内容、考核方式只能由学校统一安排。某部队负责人表示,因为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军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所以学校只要不出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学生也因此缺乏受训动力,热情不高。
因此,我国应建立相应制度,不仅要解决“多龙治水”局面,而且还要打造升级通道,让更多受训学生真正参与到国防事业中。否则,军训就会流于形式,成为一场捉弄国家的游戏。数量庞大的学生,也永远无法摆脱“老三样”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