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公众焦虑背后

进入9月,随着各大学军训期的到来,声讨军训的呼声愈演愈烈,相关的媒体报道也随之呈现白热化的局面。

早在824日,湖南一中学军训教官与学生及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致41名师生受伤,而随后的辽宁女高中生军训期间自杀事件,更成为近期引爆舆论的导火索。

20世纪80年代末起,社会上对学生军训就褒贬不一,其中因为军训导致的学生伤亡事件每年都大量发生,学生被军训教官体罚(甚至有更恶劣行为)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因而导致社会上对军训这一教育形式的存在提出质疑,亦因此引发了公共焦虑。

一项实施了29年的制度,为何突然遭到公众的质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否还有改革的可能性存在?

其实,早在1984年,我国就先后颁布实施了《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对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做出了法律性的规定,要求学生接受基本的军训;19859月开始,全国约50所高等院校、100所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进行学生军事训练试点,摸索经验;1987年,学生军训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增加到105所。

公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10月,全国已有2000所高等学校、22000所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年参训学生达170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所有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的目标。

但是,29年来,因军训产生的问题不断被媒体曝出,而相关部门的改革却一直步履迟缓。有人呼吁,学校毕竟不是军营,更不是“新兵连”,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强大的预备役储备,是否值得教官完全拿部队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往死里练”年轻的在校学生?

也有人怀疑,在军训内容方面,全国统一的单纯“走正步、练队列、军体拳和汇报表演”,跟获得真正的军事技能有多大的关联?

更尖锐的质疑往往来自于媒体:每年军训导致的学生伤亡(包括自杀)事件能否避免?军训教官身上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非现役军人是否具备担任军事教官的资格?军地之间在军训上是否存在利益寻租?一些“兵痞”是如何混入教官队伍的?

另外,如果学生的守纪要靠拳脚来维持,体质要靠挨打指数来提升,那么军训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学校方面是否具备应对军训突发事件的意识,是否提前制定过军训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当前,无论公众对军训的质疑有多强烈,对军训改革抱有多么大的期望,也得承认,军训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并不局限于军训内容的改革,而是涉及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军训内容、保障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是一场对教育行政部门、部队、学校等多方面的“实战”考验。

策划人:詹 敏  执行:张晓娜 马丽红 张 倩 李晓健 汤 瑜 周 頔 李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