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整风”进行时
7月12日,本是一个平常的周末,但因中央相关部门在这一天先后宣布了云南省原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韩先聪两个省部级官员落马的消息,使这个沉闷的夏日泛起阵阵涟漪。
尽管中央在双休日一反常规的做法引发各界关注和揣测,但这个周末最大的新闻看点并非这两名地方大员,而是媒体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副总监李勇与知名主持人芮成钢被检方带走。
此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制片人田立武被吉林省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曾引发业内哗然。有网民调侃,央视最终会像对待前《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一样,在自己的电视新闻里播放郭振玺等人“认罪”的镜头吗?
虽然这仅是一个调侃,但“背靠着大树,你自己就成为大树”这句央视“名嘴”白岩松的名言,反而见证了即使背靠央视财经频道这棵“大树”,那些“背靠者”也仍难逃反腐肃贪的风暴。
新闻行业的治假反贪行动,早在10年前的报道中就依稀可见,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来得猛烈、突然、及时、持久。
这次媒体行业的反腐肃贪行动,发端于2013年8月,网络红人“秦火火”通过网络造谣、传谣,并以发表网文牟利的违法行为曝光以来,相关部门随即掀起了一场针对造谣、传谣的风暴行动。
我们看到,“秦火火”之后的10月,是《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检方批捕。此事在媒体的关注下持续发酵,且该报一反常态地在《新快报》头版连续两天大字书写“请放人”“再请放人”,其背后深意可想而知。不过,此举的后续就是该报“领导班子调整、报社存在问题继续调查”的结局。
此事件犹如警钟,在新闻行业长鸣。
2013年12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率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打击“三假”(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专项行动;2014年1月,为期1年的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部署3月中旬至9月的全国性“扫黄打非·秋风2014”专项行动,直指媒体“三假”……
风暴之中,一批批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被取缔,一批批伪装成“高大上”的违法媒体、违法记者站和违法记者被打回原形。
打击“三假”、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专项行动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是因为人民群众对新闻敲诈和新闻制假等传播乱象的深恶痛绝。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基本素质。媒体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而借新闻敲诈或以假新闻惑众,不仅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冲击,也让新闻人的形象受损,更会重挫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序良俗。如果连负有舆论导向和监督职能的新闻媒体都无诚信可言,真不知道民众又该信任何人?
惩治新闻欺诈,打击新闻“三假”,肃清新闻贪腐,规范新闻行为必须下狠手、出重拳,清除少数背离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通过联合行动,我们看出,这既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有力举措,也是新闻战线深入反腐倡廉、力促风清气正的现实需要,顺民心,合民意,势在必行。
“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著名记者范长江告诉媒体人,必须坚持先做人、后作文的原则,把媒体自律的功夫多下在自身品德修养上。因此,新闻机构要把记者的素质教育放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既是我国新闻行业延续至今的光荣传统,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形象诠释。媒体人应遵守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等职业底线,自觉摒弃功利思维和利益诱惑,这样才能担当道义、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