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市长之死
无人料到,为人谦和、“喜欢树木”的副市长会选择在树上“自杀”,而死后迅速被官方通报打上“抑郁”的标签,则更令公众匪夷所思。
6月5日,星期四。山东省潍坊市副市长陈白峰走过了一条通往龙居苑小区外树林的小路。
那是早晨5点钟左右,天微亮,前一天的天气预报是多云转晴,空气轻度污染。他的邻居已经三天没有见到他出来散步了。
当天上午8点,这位副市长被人发现“自缢于住所附近”。4个小时后, 官方在潍坊新闻网公布了他的死讯,在这条不到90字的通稿末尾,人们不出所料地看到,“有多年抑郁症病史”通过其亲属之口展示给公众。
6月6日,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对外发布了有关“陈白峰自缢身亡”的消息,这条消息始终没有显示在新浪微博互动平台“潍坊发布”上,而是选择在本地媒体《潍坊日报》第二版的右下角和潍坊电视台上发布。
潍坊市政府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提供的通稿显示:6月5日,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白峰同志在其驻地附近自缢身亡。经公安机关现场初步勘查认定,符合自杀特征,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另据其亲属介绍,陈白峰同志有多年抑郁症病史。
但是,潍坊副市长之死,已经毫无疑问地使其成为今年第8位被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
从上午8点副市长被人发现“自杀”,到中午12点官方发布新闻通稿,240分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警方在事发现场做了怎样的勘验,从而做出“符合自杀特征”的判断?死者生前供职的市政府做了什么?死者亲属为何要选择此时对外透露其“抑郁症病史”?
官方公布陈白峰的死因后,公众仍有权利质疑,陈究竟是“抑郁死”还是另有隐情?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自杀”?潍坊何时启动陈的死亡原因调查程序?
这一切,至今仍扑朔迷离。
“符合自杀特征”
“陈白峰有多年抑郁症病史”的描述来自于“亲属”,但是潍坊市政府、警方并没有明确告知这位或几位亲属是谁,以及是在何时、何地、是否自愿的情况下如此表态。
经过记者调查,发现陈白峰的真正居住地在龙居苑小区。该小区的一位清洁人员说,陈自缢的地点在龙居苑小区旁边的一片小树林里。这位清洁工的老伴曾在陈白峰出事当天,看着警察将陈白峰从小树林中抬出,时间是6月5日8点左右。
这片小树林,位于龙居苑后门的侧面。
出小区门,便可以拐入树林,并立刻与周围的街道和小区隔开,仿佛进入一个无人打扰的小天地。林中有暗红和青绿的树苗相间,大部分是枝条细小的树枝,结着细小的果实。
不过,那些细小的枝丫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其能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记者并没有找到那棵“陈白峰自缢”的树木,林中也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痕迹。
潍坊市公安局宣传处一位负责人说,警方正在对陈白峰的死亡原因进一步调查,但是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进行立案侦查。目前,警方初步勘查结果与政府公开的通稿保持一致。
不过,记者发现这份信息有限的通稿却有诸多漏洞,且措辞简单、含糊。
据通稿所述,目前,陈白峰死因初步勘查结果是“符合自杀特征”,未明确为“自杀”。“陈白峰有多年抑郁症病史”的描述来自于“亲属”,但是潍坊市政府、警方并没有明确告知这位或几位亲属是谁,以及是在何时、何地、是否自愿的情况下如此表态。
一位公安系统的办案人员向本社记者介绍,通常情况下,警方会从司法鉴定程序和医学判断中给出关于自杀的最终结论。自杀事件需要通过痕检,因此大部分自杀事件给出判断的时间在24小时之后甚至更长,但也有极特别的判断是在24小时之内给出的。
可以肯定的是,警方不会对自杀原因给出准确判断,只需排除他杀可能,确定是否属于命案即可。但是,就算警方作出自杀原因判断,也仅仅是推测.
陈白峰之死,也正是如此。
据通稿显示,陈白峰死亡地点是在其驻所附近。但是据本社记者调查,他的自杀地点并不在潍坊市高层官员所在的北海花园小区。
北海花园小区一位工作人员说,按照陈白峰的副厅级官阶,他应该安排在北海花园居住。但是,由于北海花园落成时,陈白峰还是县级官员。记者在北海花园采访多人得知,陈白峰出事地点并不在这个居住了众多官员和退休官员的高档小区。
上述知情人说,陈白峰的岳父居住在小区,但是并不知道陈白峰当天火化的消息,对于陈白峰火化的消息,只有0.5%的人知道,许多人并不知情。
一位居住在北海花园的退休干部说,他并没有接到通知要去参加遗体告别,只是得知“可去可不去”。关于陈白峰的自杀,具体可以去询问组织部。
据记者此前获得的消息,陈白峰自杀前,组织上已确定将其安排到潍坊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一职。但是潍坊市组织部表示“对此不知情”。
6月10至11日,本社记者多次拨打陈白峰妻子辛雅丽(潍坊市民政局副局长)的电话,显示线路畅通,但一直无人应答。据潍坊市民政局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辛雅丽向民政局局长请假已有一段时间,假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陈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她与分管民政的丈夫陈白峰在工作上也多有交集。不过在6月5日事发后,民政局办公室也无法和她取得联系。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