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抑郁”

  跳楼,自缢,卧轨,割脉,喝农药……种种可能导致终止生命的手法,几乎全用上——使用对象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中国官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近10年来,官员自杀现象表现出不断加剧的特点。自杀的官员,涉及政府、交通、政法、教育、税务、金融等多个系统,级别纵跨科级到省部级。

  据媒体统计,自20038月底至20144月初,不足11年的时间内,被各级官方认定为自杀的官员达112人,无法明确具体自杀原因的达63%,涉及26个省份。根据公开报道,这些自杀官员中,在被调查前后自杀的有26人。

  当官员自杀后,官方的普遍回应是“工作压力大或是患有抑郁症”。据加拿大学者费立鹏2009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根据这个发病率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

  不可否认,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抑郁症重发地”。如果仅从统计数字看来,压力和压力导致的抑郁确实有可能是近年来中国官员自杀的一大原因。

  “抑郁症就像失眠一样,只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甚至治愈。自杀的那些官员真的有抑郁症吗?”接受本社记者采访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对于“因抑郁症而自杀”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一个官员并没有抑郁症,自杀后却被认定为抑郁症,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死。”

  据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调查,官员精神压力主要有四类:官场激烈的职业竞争;对时代转型带来的问责制度、网络监督等监督方式的不适应;官员个人情感与家庭问题处理不善;高压反腐等。而在人民网发起的一项调查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影响”。

  但是,不管官方结论如何,舆论总是难免把官员自杀与腐败相关联。

  按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再追究已死亡的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所以,当前官员自杀后往往一了百了,不仅不再追究任何责任,以往的问题通常也会一笔勾销,家人和腐败群体得到保全。现实的案例也显示,自杀官员被追究的确实凤毛麟角。因此,著名学者迪尔凯姆将此种自杀称为“利他型自杀”。

  我们梳理2003年以来公开报道的官员自杀事件发现,很多官员的自杀原因未能彻底查清楚。但是,公众有权利知道,一些官员自杀后,其具体调查有何进展?后续事宜如何处理,自杀官员是否涉嫌贪腐?有无其他官员牵连其中?

在一个法治社会,如果要想破除公众的怀疑态度,理应给社会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交代。而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自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