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性侵儿童案件报告发布

性侵儿童案显著增多        

    529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布《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过去一年来,儿童性侵案件呈现受害人低龄化、乡村案发高、熟人犯案多等特征。”去年每1.9天曝光一起性侵案,8成案件为熟人涉案。

 

儿童性侵案增多

    《报告》显示,自20135月至20145月,仅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192起。

    这是201311日至1230日全年曝光125起的1.536倍,曝光率也从2013年全年的平均2.92天曝光一起,加速到2013523日至2014522日的平均1.9天就曝光一起。

    “此类案件隐蔽性较强,破案难度、非公开曝光的程度都较强,国际和国内学者已有共识,已被公开曝光的案件还只是冰山一角。”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孙雪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女童保护项目是由全国各地热心公益的女记者发起的,20136月设立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之下。项目以“普及、提高女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女童,远离性侵害。

    受害人群低龄化成为过去一年性侵案件的一个明显特征,《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尤其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女童保护项目统计,被公开报道年龄的343名受害者中,8岁到14岁的有293人(含6名男生),占总量的85.42%。这一高比例数值,比2013年全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件受害者中的小学生占比81.15%又有所上升。

 

8成为熟人作案

    乡村地区是案件爆发的重灾区,《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曝光的192起性侵儿童案件中,至少有106起发生在乡镇、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占总量的55.21%。而其中,留守老人性侵儿童案件有16起。

    熟人犯案呈现高发状态,《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曝光的性侵案件中,陌生人犯案仅占38起,其余80.20%均为不同程度的熟人犯罪。

    《报告》指出,熟人犯案比陌生人犯案更为隐蔽,多次、多年侵害的现象更为集中,亟待引起未成年人监护人、教育者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披露的数字仅仅是保守估计,因保护受害者隐私,部分新闻中隐去相关地域信息,未统计在内。

 

全国缺少防性侵教材

    2013年,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寄宿制学校对女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要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教育女学生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遭遇性侵犯后懂得如何寻求帮助。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这并非因为地方政府或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抵制、不赞同儿童安全教育,而正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地方试图推进《意见》落实却无从着手。

    女童保护项目对235名小学男生、219名小学女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17.58%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60.88%孩子不知道何为性教育,21.54%的孩子选择“似懂非懂(知道一点点)”。

 

过半父母未进行过性教育

   在902名受访家长中,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的仅占35.92%,没有的达64.08%56.49%的家长从未向孩子讲过预防性侵害的知识。

    他们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是“认为孩子还小”(53.92%),“认为学校会教育”(19.86%),“想教育但不知如何开口”(18.84%),“怕教坏孩子”(6.02%),“害羞”(1.36%)。

    在女童保护项目访问的114名教师中,45.13%的教师表示从没有对学生开展过性教育,开展过一次的占17.70%,两次的占13.27%;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占23.89%

    女童保护项目的调查显示,82.89%的家长支持学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96.49%的家长支持外来的公益组织在学校对孩子们开展“性教育”讲座;87.7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将“性教育”强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女童保护”项目有一套小学教案,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爱护和尊重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性侵害,哪些行为属于性侵害行为,掌握防范性侵的方式和方法。3、让学生知道如果遭遇性侵,该如何应对以及后续怎么处理。

   “我们强烈呼吁尽快出台权威专业的防性侵教程,以加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报告》称,在小学生中开展儿童防性侵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学也提出强烈要求,希望能够看到教案的中学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