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强制隔离戒毒机制创新戒毒工作
北京天堂河戒毒所
“端午节安康快乐”“祝父母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戒毒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老婆儿子,健康、快乐幸福”……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是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写下的端午寄语。
5月29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为强戒人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警察和强戒人员组成了6个参赛队,每队4人,进行了文化知识问答、包粽子、挂香囊、写祝福、猜谜等活动,台上台下乐成一片。
提到端午佳节,粽子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场给每个参赛队准备了清水、糯米、红枣、粽叶,由民警和强戒人员合作包粽子。许多强戒人员表示,自己以前只是吃父母包好的粽子,今天是第一次亲自动手包粽子。一个低头包粽子的小伙子说:“今天包的是红枣粽,我是南方人,更喜欢吃肉粽。”
折粽叶、放馅料、系绳子……队员们分工合作,到比赛结束时每队的盘里都堆着二三十只粽子。尽管他们包粽子的手法并不娴熟,但最后的成品也算有模有样,一个个青绿色的“小三角”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有一些队员兴奋地高举盛满粽子的盘子,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窗边,在场的强戒人员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将手中的香囊挂在一根红绳上,在每个香囊上还配有一张彩色的纸条。“待到回家日,举杯庆自由”“我爱外面的生活,放我回家”“祝我早日回家”“早日戒毒成功,回归家庭和社会”……这些端午寄语中,最多的就是对“回家”的渴望。一个四川成都的强戒人员告诉记者,他到北京已经30多年,而他写给自己的寄语是“明天更好!”挂香囊的过程明显慢了下来,许多强戒人员都小心翼翼地将纸条固定在香囊上,久久不肯离去。
猜谜游戏拉动了全场观众的笑神经。每队派出两人以动作表演一个词语,中途不能说话,另外两人来猜。队员们夸张的表情、滑稽的动作让现场笑声不断。
最后,民警为获胜队伍颁发了奖品,每个强戒人员还吃到了热腾腾的粽子。
天堂河教育科科长王凤和告诉记者,除了端午节,天堂河在其他节日也有活动。比如考虑到中秋节的“团圆”对中国人的意义,天堂河会安排强戒人员与其亲属见面。他说:“对于戒毒人员,最重要的是改变心理认知,让他们出去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家庭。”
据了解,《禁毒法》实施以来,天堂河结合强戒人员的特点,以确保场所安全稳定为前提,以提高科学戒治水平为中心,构建了以“隔离观察及治疗、身心健康、巩固提高”三期管理为框架,以“生理康复、行为训练、认知教育、心理矫治、家庭及社会关系修复”五大矫治手段为基本内容,以一套完善的后续衔接照管机制为保障的新的“351”强制隔离戒毒机制,在禁毒戒毒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期管理主要根据不同时期强戒人员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措施,为强戒人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成长、逐步回归社会提供基础。
五大矫治手段以科学戒毒、服务戒毒为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一、提升运动康复训练水平,帮助强戒人员恢复身体机能。天堂河会选派民警参加健身教练培训,积极打造运动康复团队,为每个强戒人员量身定做一套康复训练方法。二、加强行为矫治,培养强戒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天堂河组建了合唱、舞蹈、乐器等社团,开展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比赛,以帮助强戒人员培养情趣爱好,改善精神面貌;同时开展个体行为训练让其懂礼仪、讲公德,改变不良行为模式。三、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强戒人员改善知识结构。阅读系列戒毒认知教材、观看宣传片,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等,让强戒人员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四、深化心理矫治工作,帮助消除“心魔”。天堂河对于强戒人员不采取药物干预,而是把心理矫治放在核心地位,充分运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短期焦点疗法等。五、开展家庭修复和社会帮教,帮助强戒人员恢复社会支持系统。天堂河利用探访日、会见日、开放日以及电话等形式,搭建强戒人员与家属的沟通桥梁,让亲情的力量巩固强戒人员的信心。
一套完善的后续衔接工作机制,是巩固戒毒效果的重要方式。天堂河通过强戒所、戒毒康复所、社会相互联动的一体化戒毒照管机制,构建起了一个封闭运转的戒毒工作链条,有效延长了强戒人员的操守时间。
2011年11月,天堂河的“351”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获得了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奖。从回访跟踪的情况看,过半数的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生活状态较为稳定,家庭关系也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