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的碰撞和冲击

    在中国,英语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现在,人们希望通过解剖它,撬动沉重的高考改革,让它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520日,北京街头,一对母女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宝宝,用英语说出110之间的偶数。”

  “TwoFourSix……”3岁的宝宝说到中间卡了壳,妈妈李红有点着急。

  虽然从幼儿园到家仅有10分钟的路程,李红还是不忘在这期间测试下3岁女儿对英语单词的掌握能力。

  “没办法,你看她蹦蹦跳跳的,太贪玩,还不懂事,时不时地问一下,她的印象会更深刻。毕竟要学好英语,就得从小打好基础。”李红有些无奈,她说即使是在家给孩子拿水果时,也会问:“宝宝,这是什么水果,用英语告诉妈妈。”

  35岁的李红来自河北,前不久刚刚跳槽到北京的一家外企,对于英语的学习她有着痛苦的记忆,而由于现在工作的原因,她不得不把外语又捡了起来。“说起来,很惭愧,上学时学了10多年外语,可是看到外国客户还是张不开嘴,现在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不过,鉴于过去的经历,能有多大的效果,心里还真没底。”

  李红坦承,对于英语的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女儿将来要参加高考的原因。而数日前传出的“2017英语退出统一高考”的说法让她颇感兴奋,但该说法很快被“澄清”为是媒体误读。

  “女儿还要继续学,丝毫不能懈怠。”误读的说法让李红再次回归冷静。

下转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