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何处去
在功利化的导向下,中国英语教育一直在怪圈中游走:从幼儿开始学习英语,但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绝大多数学生,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有25%的学习时间都在攻读英语。
纵观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也无论你是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
于是,英语考试改革率先进行。
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陆续传出英语考试改革的风声之后,北京于2013年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中考招生中的权重,再一次将英语考试改革推上风口浪尖。2014年5月初,一则“教育专家称英语将退出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其实,这只是一位教育专家在某个具体教育议题年会上,对目前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思路的大概阐述,原本是说英语改成社会考试,每年可考多次,成绩分等级,学校按事先提出的等级要求录取。而对于这些正常阐述,有些媒体尤其是网络上转发时,却变成了“退出”,大有混淆视听、以讹传讹的味道。
不管怎样,英语考试的改革,必然引起英语教学的改革,而改革的终极目的是让英语回归“交流工具”的功能。实现这个回归,不能指望呼吁。在这方面,见效最快的是高考这根指挥棒。高考指挥棒往哪指,则带动着考生及家长的着力方向,也势必会引导公众及社会的认识。
唯愿,执政者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摒弃英语应试教育中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内容上下一番功夫,让英语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才是英语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