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蓝皮书”发布
5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3—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当代文学的发展,除去依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向前自然运行之外,越来越与社会生活勾连密切,互动频繁。2014年文坛,正是在与各种社会动向、文化思潮的碰撞与互动中,呈现出持续分化与泛化的深层异动。
总体来看,各类文体的写作中现实性普遍增强,文学生产中日渐显现市场化的深入渗透,是最为显见的总体性特征。
文学中的现实性增强表现于贾平凹的《带灯》,韩少功的《日夜书》,苏童的《黄雀记》、马原的《纠缠》等作品,这些长篇小说题材不同但现实感强烈。此外,方方、陈应松、刘庆邦、毕飞宇等人的中短篇小说直面社会现实。纪实文学切近改革现状,反映生活新变动、新气象,瞄准关乎民生的社会焦点与热点的书写,散文则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的深处等。
文情报告的总报告指出:与往年相比较,2013年间“操持现实主义手法的许多作家,以对现实生活的新的掘进,续写着自己的文学新篇,而许多带有先锋色彩的非现实主义作家,也纷纷向现实主义之路倾斜和回归,使得现实主义的写作成为蔚为大观的时代风尚”。
文学生产中日渐显现市场化的渗透与深远影响。市场化的渗透与影响,主要反映在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圈子叫好”与“场子叫座”两不相干的景象。
可以说,蓝皮书自身就反映了这种窘况。一方面,蓝皮书详细论述的28部小说作品在其后附录的点击排行榜和畅销排行榜上均不见提及,而两个排行榜单上的作品在前面的综述中也压根儿没提。这种情形,正是当下的长篇小说,从写作、传播到阅读,都严重分野与分离的具体反映。
在戏剧方面,戏剧创作的持续活跃,小剧场的稳步发展,借助着市场化的力量,逐步走向创作、机制与市场的密切互动与相互借力。而诗歌也借助于市场化的网络传媒,赢得了另外一片天地,使网络诗歌成为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传播方式。
市场化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比任何文学板块都更为巨大和深刻。网络文学中“大神级”作家纷纷进入富豪作家榜,只以点击量、粉丝量、阅读量来衡量作品高下,一些读书频道分离门户网站成立独立公司,这些都显示出商业运营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板块的主要支撑,商业利益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从业者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