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边淳一这道“菜”要凉了
渡边淳一作品走红是因他生逢其时,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但他对中国当代文坛特别是主流文坛影响有限。
听闻渡边淳一去世的消息,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想起渡边淳一2004年在复旦大学的那场演讲。当时,300多人的场地爆满,主席台前的地上挤满听众,渡边淳一在中国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一斑。
担任主持人的汪涌豪曾问他:“你还准备写这么孤悬于一切之外的纯感情小说吗?”渡边淳一回答说他还想写,因为身上有活力。汪涌豪回忆说:“说完这话,他很鬼地朝我笑笑。我知道他一直不缺少恋爱。不管怎么说,渡边淳一对感情是有期待的。而当下的日本人已经失落了这种期待。”
在汪涌豪看来,渡边淳一可谓生逢其时,上世纪8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起飞的黄金年代,生活条件优渥,家庭妇女阅读需求大增。这个时期,渡边淳一的小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故事一般都是讲述中年人陷于危机和困境里的一段畸恋,没有旁枝外节,情调比较唯美,但为了迎合连载的需要,细节屡屡出挑。
汪涌豪认为,现在看来,他这类小说的缺陷也很明显,显得较为单薄、浅显,像是一个“纯情乌托邦”。他虽然沿袭日本“私小说”传统,但并不如他的前辈田山花袋等作家那样,寄于宏大的社会面来挖掘人性。渡边淳一笔下的女性形象始终是模糊的,他宁可花细致的笔墨在女主角的衣饰上,也不去触及她真正的内心世界。
汪涌豪说:“渡边淳一其实对中国当代文坛特别是主流文坛没有任何影响。当然,从大众阅读的意义上来说,必须承认渡边淳一给当时中国读者关于日本社会一个初阶的普及。”
渡边淳一的笔无法穿透到现在的时代。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衰退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人过上了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打着不稳定的零工,或者干脆久宅家中,到了适婚年龄也不结婚。渡边淳一所描写的那些“婚外恋”“不伦恋”的故事根本失去了语境。
2006年,汪涌豪在日本札幌参观3层楼高的渡边淳一文学馆,馆内空空荡荡,参观者只有他一个人。汪涌豪说:“我感觉,随着渡边淳一的去世,随着日本社会现实的改变,他的这道‘菜’也就彻底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