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提升乡村普法实效
据媒体报道,在安徽阜南牛寨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场“银发法治”直播正热闹上演——大学生用AI生成的方言普法短剧刚播完,村头大喇叭又开始循环播放;另一边,重庆荣昌六合村的“云朵小助手”——“法法”正戴着蓝帽子,用土话解答老人的房产过户难题。当AI遇见乡村普法,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田野间生长。
过去乡村普法常陷入“两张皮”困境:法律条文像挂在墙上的标语,村民看得见摸不着;宣讲会成了“填鸭式”课堂,老人听得打盹,孩子只顾玩耍。法律知识与乡土生活的“语境差”,让法治宣传成了“隔靴搔痒”。而大学生们通过“AI+普法”,把生硬的法律术语转换成“张大爷家的彩礼纠纷”“李奶奶遇到的养老诈骗”这样的身边故事;把普通话的“法言法语”译成村民们听得懂的方言土话。牛寨村的《田间地头的法治课》,用AI生成的村貌场景做背景,让法律知识从纸上来到田埂上。
更关键的是,AI不仅能“输血”,还可以“造血”。大学生们培训村民当“银发法治代言人”,退休教师张大爷用土话拍《老年人防骗指南》,这些带着泥土气的作品在微信群里疯传。当老人主动问“法法”怎么补办房产证,当孩子围着看普法视频了解生活中蕴含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就像春草一样,在乡土里自发生长。牛寨村驻村书记田心抱的感慨发人深省:“以前常常挨家挨户发传单,现在有了AI,几分钟就能生成视频!给老乡办事就更麻利!”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法治真正融入群众生活的新开始。
时常有人担心AI会取代人工,但牛寨村的实践恰恰证明,技术的温度在于“融入乡土的温度”。大学生们走村串户收集法律需求,根据真实案例定制普法内容;教村干部用AI工具,和村民一起打磨短视频脚本……AI像一根线,串起了青年普法志愿者、法律专家、基层干部、普通村民,让法治建设从“政府端菜”变成“群众点菜”。西南政法大学的“法法”能在一天内解决老人房产过户难题,更印证了这种“精准滴灌”的实效:技术越贴近需求,法治的根须就越能扎进泥土。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当大学生用AI打开乡村普法新玩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基层治理的创新逻辑——用年轻人的“数字智慧”激活乡土的“法治基因”,用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治理的“内生动力”。正如大学生们在实践心得里写的:“让技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法治观念像种子一样,在乡土里扎根、发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条路必将走得更稳、更实。

